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5 14:12:2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立,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w.&
【注】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2)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农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诗与刘禹锡的《乌衣巷》都写到了燕子,燕子的形象在两诗中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1)颈联以燕子自比,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诗人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
w.&(2)杜诗中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1)“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2) 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本题解析:作品原文?
碧 湘 门?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作者简介:陶弼(1016—1077),字商翁,北宋诗人,永州祁阳人,陶岳之子,自幼爱文学,喜兵书,时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授阳朔主薄,历知宾州、容州、钦州、邕州、顺州、忠州。有诗名,明代杨慎称其诗与晚唐诗作很相像。原著有诗集十八卷,多散佚。《四库全书总目》录有《邕州小集》二卷,收入《麓山精舍丛书》。
赏析: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作品所描绘的是诗人在门楼上凭高四望所见的景色,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表现出形象描绘的高超技巧。开头两句展开一幅长沙城内的夏日风光图。画面的中心是树。登楼一望,远树如烟,故称“烟树”。万木葱茏,层层叠叠,如同水波浩荡,所以喻为“绿波”。“漫”本来是一个极为平常的字眼,用在这里却很新鲜,使人们清晰地看到,绿树如海,无所不在,仿佛不仅充满了整个长沙,并且正在漫溢出去。这就给人一种置身于无边浓绿之中的感觉。“几万楼台树影间”是进一步点染。“几万”,可见数量之多。如此众多的崇楼高台,却若隐若现于“树影”之间。这一衬托,这一装点,“城中烟树”的壮美景象就更加鲜明,也更富于立体感。第三句目光移向城外,着一“疑”字,意味深长地表明所写的是远望的错觉。鸟行最初出现在上空时,还需要仰视,而当渐渐地飞向远处,虽然实际上并未降低高度,但显得越来越低,仿佛是在贴地而飞,以至于没入草中。这里,“鸟行没草”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动景,用以衬托“天阔”这一静景。因为没有“天阔”,就不见鸟行的远飞,也就决不会有这般错觉。此句以“天阔”领起,用意表现得很明显。古代诗人在表现空阔辽远的意境时,常常并不扫尽景物,而是有意用小小点缀加以衬托,如鲍照《芜城赋》:“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还都道中作》:“绝目尽平原,唯见远烟浮。”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等。所以如果作者仅仅配置几行飞鸟来反衬“天阔”,就缺少新颖之处,而他的匠心正在于写出了鸟行远飞、缓缓消失的过程,让读者进一步从时间的推移感受到空间的苍茫无垠。第四句写远望中的“江”,即湘江。王维《山水论》:“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这一带地势本来就“卑”(低),与远水相形,如同陷进去一般,所以,就连那些山峦也仿佛要被淹没似的。“沉”是经过锤炼所得的诗眼。陶弼另一首《公安县》诗也有一句说:“远水欲沉城。”诗人重复使用这个字,用它来描写远水浩茫的情景,和王维《汉江临泛》中“郡邑浮前浦”的“浮”字异曲同工,意义相反的字眼同样真切地写出了水势之盛。“欲沉”,指将沉而未沉,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看似寻常却奇崛。
  在句法上,这首诗采用“对结”(后联对偶)格。这种结尾虽有对仗工稳之美,却易流于板滞,故较为少见。但作者用得自然贴切:前二句单行,合写一景;后二句对偶,分写二景。景物的层次通过句式的变化显得清晰,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小题1:“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案一:“长”是永远、长久之意(释义),诗人愿意永远长醉不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解析),从侧面表现了羁旅流离的痛苦(作用)。
答案二:“畏”是害怕之意(释义),该句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钟声一响,朋友便又要就此分别(解析),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凄楚之情(作用)。
小题2:(6分风吹枝头,惊动了乌鹊,反衬出夜色的沉寂;秋虫悲鸣表现出夜晚的凄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地抒写了身世漂泊、宦海沉浮的孤苦与悲凉,故人相逢又将别的伤感。


本题解析:
小题1:在诗的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解答时要按释义+解析+作用的思路来答题。
小题2:诗的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描写写秋天夜晚的沉寂与凄凉,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既指使“暗鹊”“惊”,“寒虫”“泣”,也指自己“惊”“泣”。两句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闻雁
韩 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
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
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韩洽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时,干戈四起,人民流离。
小题1:本诗前两句渲染怎样的氛围?如何表现出“寒”的?(6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凄冷岑寂的氛围。(2分)用朔风、秋雁、月白、霜清等意象表现气候之寒;(2分)用闻雁后的内心凄怆悲凉表现心中的寒意。(2分)
小题1:羁旅之愁,故国之思,离乱之悲。(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清平乐
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姐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道是凉风。
注:刘克庄(1187—1269),宇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___________同属______________流派。(3分)
(2)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试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同属豪放流派。(3分)
(2)这首词是用幻想(或:想象)的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 (2分)这样写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大胆,词人突破现实的樊篙,竟然能够骑蟾上天游玩月宫,天上摇桂树人间吹凉风,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嫦娥洗尽铅华,‘‘素面原无粉黛”,词人骑蟾、喝酒、摇树,风流倜傥潇洒;描绘的幻境壮阔辉煌,宫阙铺银嵌珠,云海滔滔翻腾,人间积气濛濛;整首词气势豪迈,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4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