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4:31:3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弋谦,代州人。永乐九年进士。除监察御史。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贬峡山知县。复坐事免归
  仁宗在东宫,素知谦骨鲠。及嗣位,召为大理少卿。直陈时政,言官吏贪残,政事多非洪武之旧,及有司诛求无艺。帝多采纳。既复言五事,词太激,帝乃不怿。尚书吕震、吴中,侍郎吴廷用,大理卿虞谦等因劾谦诬罔,都御史刘观令众御史合纠谦。帝召杨士奇等言之,士奇对曰:“谦不谙大体,然心感超擢恩,欲图报耳。主圣则臣直,惟陛下优容之。”帝乃不罪谦。然每见谦,词色甚厉。士奇从容言:“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帝惕然曰:“此固朕不能容,亦吕震辈迎合以益朕过,自今当置之。”遂免谦朝参。
  未几,帝以言事者益少,复召士奇曰:“朕怒谦矫激过实耳,朝臣遂月余无言。尔语诸臣,白朕心。”士奇曰:“臣空言不足信,乞亲降玺书。”遂令就榻前书敕引过曰:“朕自即位以来,臣民上章以数百计,未尝不欣然听纳。苟有不当,不加谴诃,群臣所共知也。间者,大理少卿弋谦所言,多非实事,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卖直,请置诸法。朕皆拒而不听,但免谦朝参。而自是以来,言者益少。今自去冬无雪,春亦少雨,阴阳愆和,必有其咎,岂无可言。而为臣者,怀自全之计,退而默默,何以为忠。朕于谦一时不能含容,未尝不自愧咎。尔群臣勿以前事为戒,于国家利弊、政令未当者,直言勿讳。谦朝参如故。”时中官采木四川,贪横。帝以谦清直,命往治之。擢谦副都御史,遂罢采木之役。
  宣德初,交阯右布政戚逊以贪淫黜,命谦往代。王通弃交阯,谦亦论死。正统初,释为民。土木之变,谦布衣走阙下,荐通及甯懋、阮迁等十三人,皆奇才可用。众议以通副石亨,谦请专任通,事遂寝。廷臣以谦负重名,奏留之,亦不报。景泰二年复至京,疏荐通等,不纳。罢归,未几卒。仁宗性宽大,容直言,谦以故得无罪,反责吕震等。(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乃不谦——罪:惩罚
B.朕心——白:表明
C.免谦朝参——但:因为
D.事遂——寝:搁置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不能直接表明弋谦“骨鲠”的一组是(? )
①直陈时政,言官吏贪残
②谦不谙大体
③遂免谦朝参
④复言五事,词太激
⑤帝以谦清直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士奇与明仁宗有三次交谈,第一次他劝仁宗宽容弋谦,第二次他劝仁宗不要言语神态严厉地对待弋谦,第三次他建议仁宗亲自降旨表明纳谏的心意。
B.王通放弃了交阯,弋谦也受牵连被判死罪。但弋谦在被赦免为平民后,仍向朝廷举荐王通为官,这体现了弋谦的大度。
C.仁宗不让弋谦上朝参拜后,进言的人越来越少,仁宗心中自觉愧疚,希望大臣们不要受此事的影响而积极进言。
D.交阯右布政戚逊因为贪财好色被罢免,朝廷命弋谦去代替他。后来,朝廷又提拔弋谦为副都御史,派他去四川治理采木事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贬峡山知县。复坐事免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固朕不能容,亦吕震辈迎合以益朕过,自今当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1)(弋谦)出京巡察江西,上奏言事违逆了皇帝的旨意,被贬为峡山知县。又因事获罪被免除官职遣送回乡。
  (2)这固然是我不能包容,也是吕震之流迎合我而加重了我的过失,从今应当赦免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2)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4分)
(3)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4分)


参考答案:
(1)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紧紧跟着。(“云”“响”“赢”“景”是关键)
(2)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为”;“草”“竹”名作状,“茨”“椽”名作动,“戛”要落实。)
(3)他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得分点“即” “具” “有司”,句意一分。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师道不传也久矣/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
B.其闻道也固先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 ?
C.而耻学师/不拘于时,学余 ?
D.于其身也,耻师焉/故木受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D.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孔子的观点有他的合理性,因为教育既要普及也要培养精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社会是要有分工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下面的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间: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鼓
作: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语句。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对于曹刿的“能远谋”,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何处?
答:鲁庄公的“鄙”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参与②振作
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但一定依照实情(处理)。
  ②大国是难以估计的,恐怕有埋伏。
3、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而不知“其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