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8分)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
海,残阳如血。
小题1: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很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4分)
小题2: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李白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毛泽东词则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小题2:李白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泽东词抒发的是红军将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按要求作答。(8分)
虞美人?梳楼?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蒋捷”生活在南宋末年。
小题1:首句两个“丝丝”一词的韵味。(3分)
小题2: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皆运用生动的比喻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那么蒋捷在本词中“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愁”的呢?(2分)
小题3:杨慎《词品》中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蒋捷的这首词达到到了“平淡入妙”的境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举例简析作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丝丝”这一叠词(1分),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巧妙,从音调上讲,这个叠词协畅自然,念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1分)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绘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1分)
小题2:“藏”有藏不住、飘出之意,暗含“愁”之多。楼儿忒小,因而愁已经藏不住了,要摆脱小楼的羁绊。(1分)“楼儿忒小”以空间的大小来喻愁之多少,妙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形的事物,化实为虚。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巧妙表现了愁情的深重。(1分)
小题3:同意这种说法。全词除“海棠”句外,皆不事藻饰,不事设色,句句明白如画,自然流畅,可谓“平淡”。(1分)但这种用笔,看似平淡,却意蕴深婉,如,“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两句,词人写愁,不写愁多,只说“楼忒小”,如此“平淡”的语言,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愁之多,愁之浓重,不言而喻。(1分)“几度”一句,特设“云”、“舟”以写归思,下字运意更见新巧:不说自己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丝丝”是叠词,叠词起强调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
小题2:“楼儿忒小不藏愁”,同样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来写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
小题3:本词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很少,凸显的是平淡之本色,这是本词艺术之最大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小?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窥:偷视;寒花:菊花;小立:静立片刻。
小题1:首联中“动”、“窥”两字颇可品味,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情趣?请联系诗境具体解说。(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这是静景;傍晚微风乍
起,水中浓黑的树影也随之荡漾,这是动景。(3分)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1分)②窥”: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2分)运
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斜晖的眷恋之情,十分有趣,亦反衬出小院景色的美丽。(2
分)(任选一个均可)
小题1:颈联“幽竹”“寒花”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孤傲坚贞;尾联“新月”
“新霜”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的清逸高洁。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
节操高尚、胸怀澄明,心与景谐的形象跃然纸上。(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动”、“窥”均为动词。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题1】这两首诗都属于 (填体裁),描写的角度分别是 、 。(3分)
【小题2】《咏蛙》这首诗主要运用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小题3】《约客》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句所表现的场景描绘出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七绝(绝句、格律诗);形、声(或静与动)。(3分,每空1分)
【小题2】比喻(或托物言志),以蛙自喻,表现毛泽东与生俱来的大气和霸气。(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小题3】夸张(或对偶)。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4分,手法1分,场景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七言绝句。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毛泽东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则闻所未闻。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下蹲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的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又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这首七绝前两句对仗工整,点明时令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动中求静的意境美。黄梅、青草、池塘、蛙声、雨声,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诗人描写的这种环境,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反衬出一种“寂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11分)
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小题1】这首词以一个“溪”字作为契机结构画面,意脉连贯,针线绵密。请概括全词是如何紧紧围绕一个“溪”字展开的。(5分)
【小题2】陈廷焯评魏夫人词云:“情景兼到,颇有周、柳(周邦彦、柳永)笔意。”请从词中饶有情韵的景物描写中选择一处,赏析它的“情景兼到”之妙。(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首句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②第2、3、4句写溪中及两岸景色。③第5、6句写词人徜徉溪边长堤。④第7、8句写回想溪边折柳赠别的情景。
【小题2】①“楼台影动鸳鸯起”句,描绘了一幅在微风吹拂、溪水荡漾、楼台倒影晃动的背景下,鸳鸯飞起,生趣盎然的画面。(2分)“鸳鸯”本夫妻鸟,见其飞起,自然引起怀远思离,想念三年未归的离人。(2分)借象征恩爱的动物衬托此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因景生,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2分)②“出墙红杏花”句,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2分)写出来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2分)这里以出墙的红杏花映照自己的孤独寂寞。(2分)③词人时常徜徉溪边,见三年(多年)柳絮纷飞,很容易会回忆折柳赠别的情景。(2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2分)“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里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细腻的情思。(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要注意到题目已经提示“这首词以一个‘溪’字作为契机结构画面”,而且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概括全词如何紧紧围绕一个‘溪’字展开”的问题。因此答题时要注意诗中含有“溪”的句子。比如首句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第2、3、4句写溪中及两岸景色,第5、6句写词人徜徉溪边长堤,第7、8句写回想溪边折柳赠别的情景,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回答本题,要紧扣题干中提出的“情景兼到”一语,分析全市是如何做到“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比如,“楼台影动鸳鸯起”句,描绘的景是一幅在微风吹拂、溪水荡漾、楼台倒影晃动的背景下,鸳鸯飞起,生趣盎然的画面。借象征恩爱的动物衬托此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因景生,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如“出墙红杏花”一句,写的景是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出墙的红杏花映照自己的孤独寂寞。再如“三见柳绵飞”一句,化实为虚,传达出词人细腻的情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