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A.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抒情写意,从不同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B.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想使疏林挂住斜阳也是枉然,用客观事物衬托远行人去意已决,难以挽留。
C.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曲词真实、细腻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离别之苦。
D.莺莺因将与张生分别而消瘦。虽然高度夸张,却准确地写出了莺莺在感情折磨下身心交瘁的状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归燕诗
张九龄①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①唐玄宗开元年间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
1.结合全诗,用简要的语言对这首诗中的“燕子”的形象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出身微贱,春来秋去;衔泥做巢,日夜辛劳;无心名利,与世无争。
2.①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如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就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或“绣户”、“华堂”和“玉堂”,皆隐喻朝廷。“鹰隼莫相猜”,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的清醒与理智)
②寓情于景,如“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③对偶,如“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要求指出手法,举例分析,回答两种即可,其余答案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小题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4分)
小题2: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3分,只需写一种表现手法即可,写出手法1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从诗句“雨如悬”“万点空蒙”可见此雨应是小雨,所以赏析时应扣住“小雨”这一特点来分析。“隔钓船”要思考为什么将“钓船”隔开了,再加上“空蒙”一词进行理解,本词的表层含义就不难了。营造的意境就得结合全诗来分析了。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赏析“隔”这的答案也很规范:解词+释句+手法+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但赏析“悬”的答案不够规范。
小题2: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仔细分析诗中“咸阳桥”“洞庭湖”可知,后两句是由引及彼的联想。另有“似”字就更能确定这是联想之景。然后可以得出虚实结合的手法。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表现手法中的虚实结合是最难的,所以学生必须熟悉常见的虚写的内容,即梦境、想像、回忆的内容均为虚写。课内学过的《雨铃霖》对分析此诗应该有一定的帮助。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7分)
宫词一百首(选一)
王 建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小题1:试描绘该诗前两句所写的景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石洲诗话》说该诗“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请结合诗歌内容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本题解析:
小题1:劫:强取。“劫”有三种解释:(1)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乃欲以生劫之”;(2)威逼,胁迫《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3)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万劫不复”。此处运用语境代入法即可推断出,在这里是威逼胁迫的意思。
点评:此题代入法需要联系前后语境,单纯运用语法判断不出对错,因此难度较大。
小题2:A项两个“为”都表被动,是介词。B项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其”表希望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他们。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大纲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要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并劝谏他人”无中生有。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因此不存在劝谏别人的意思。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难度不大。
小题4:考生需要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用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点评:本题翻译的三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
闻砧①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意。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小题1:杜鹃和猿的叫声应该是最典型的悲切之音,可作者说“不哀”“不切”,为什么?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
?
小题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悲切的,作者这样说是使用了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下句所写的砧声的悲切。
小题1: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