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6:19:2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完成(1)、(2)两题。(6分)
秋怀?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1)鹿车:借用佛家语,喻指归隐山林。
(1)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首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特定的意象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2分)照应“节物岂不好”(1分)
(2)我何时才能回到颍东,过起那种躬耕田亩、退隐山林的生活,体现了诗人退隐山林的决心。(3分)


本题解析:
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里菊花盛开。咏尽秋日佳景。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自然而然便写作者打算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此诗是欧阳修对于自己为官经历和现状的一个表白,他觉得自己拿着高薪却对国家的贡献很小,转念有了归隐的意向,此诗是不是说真心话且不去管它,当中有好句却是一定要说一说的,秋怀诗大抵有两类,一类是高兴的,一类是不高兴的,高兴的大抵是五谷丰登,万物收获之喜,既可以狂欢唱卡拉OK,还可以喝酒猜拳,宋祁的“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可算一个例子,不高兴的大抵是离家万里,佳节怀人,既是远在异乡为客,又是登高望远怀思,黄庭坚的“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也是其中的佳作,欧阳修此事却是抒发忧国之情,诗的首联用一个反问句,加强自己喜爱“节物”而却又“黯然”的矛盾,颔联却不给出矛盾的答案,而是拓展“节物”的细节描写,酒旗在西风中摇展,菊花在细雨中绽开,这一联是名句,十个字中没用一个系词,是纯白描的手法。《雪浪斋日记》中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有的人认为这句不仅写出典型的秋日佳趣,不仅有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样的自然美景,也有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那样的市井侧影。颈联才给出答案,首联问句,颔联展开意思为铺垫,颈联再回答,这便是一种流转的手法,答案也说得非常模糊,只是因为“感事”,至于感什么事并没有说出,欧阳修认为自己无补于国事而享受这种高薪是一种耻辱,尾联就是因为欧公认为与其让这种耻辱折磨自己,倒还不如回乡归隐算了,鹿车是佛家用语,这里指代为归隐。
从这首诗,也可以品出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化融合交集的一种现象,佛教东渐我国之时,都还是小乘的经典,后来鸠摩罗什翻译大乘经典后,在我国的佛教就开始有了各自占山为王的情况,禅宗的五祖弘忍座下两大弟子神秀和慧能互相PK就是门户之见的典型,到了北宋,开始逐渐和儒、道二家融合,各派的界限也渐渐的消失,比如天台宗的和尚智圆,他就自号“中庸子”,他还四处宣扬周公、孔子、孟子、韩愈的道统,欧公忧于国事,这是典型的儒家学派的作用,然而又说到了佛家的鹿车,最后还有要超然物外的道家意思,虽然都比较肤浅,只是提及了皮毛的东西,但无疑是三家文化逐渐相互交融吸取,从而最后形成了理学的一种信号。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⑴其为人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
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赤壁赋》)


参考答案:
⑴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⑶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陈陶①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 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指唐都城长安。
小题1:本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对此进行具体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首联:对战事惨败的悲痛;(2分)②颔联:对阵亡义军的悲悼;(1分)③颈联:对群胡骄横的悲愤;(1分)④尾联:对官军到来的悲切呼唤。(1分)
小题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分)描写了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2分)渲染了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战事的惨烈,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哀痛。(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全诗,答题时应逐句分析诗句是如何体现“悲”字的。
小题2:此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野旷天清无战声”描写了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是借哀景抒哀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 郁孤台②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此词写于淳熙二、三年(1175-1176),诗人当时正任江西提刑。 ①造口:地名,在江西万安。②郁孤台:在江西赣州西南,又名“望阙台”。愁予:使我发愁。
1.词也称_____________,“菩萨蛮?”是本词的______________,从字数看,本词是一首___________。?本词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_______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_______开创的,另一大流派是___________。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江晚正愁予”中“愁”字所包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诗余)、词牌、小令?、豪放派、苏轼、婉约派
2、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3、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或: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天末怀李白①?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③。
[注]①天末:天尽头。这里指夜郎。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②过:经过。此据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
③汨罗:汨罗江。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1)唐代是唐诗发展的高峰,其中诗人,有“大李杜”之称的分别是盛唐的李白、杜甫,有“小李杜”之称的分别是晚唐的?和?。
(2)前四句怎样具体表现怀念李白的殷切情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本诗,可知颈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我们从中可悟出什么普遍性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李商隐、杜牧(2分)
2)首句写萧瑟凉风起于远方,以起兴的手法为全诗奠定凄凉、悲苦的感情基调;风自远方而来,自然引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询问、怀念。(2分)
虽亟盼音讯,但“江湖秋水多”,说明对收到书信(“鸿雁”)的不抱希望;因为“秋水多”隐喻山高水阔,风波险阻,而且隐喻暗示了李白前途坎坷,引出了以下议论。(2分)
这几句话结合眼前事物和李白的处境,具体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颈联隐喻道出,李白流放夜郎是遭小人陷害,表现出对其身世的同情。(1分)从中可悟出如下普遍性道理:自古以来才华出众者往往命途多舛。(或:坎坷命运多数有助于成就事业,)


本题解析: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表达了对李白的一片牵挂之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读下边一首唐诗,做后边的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