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就被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l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后世人们对狂夫之言之行都采用了容忍的态度,那是因为当年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视狂夫之言之行为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
B.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
C.在中国古典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D.扬州八怪”他们的“狂言狂行”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他们实际上一点也不怪,不狂。
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欣赏者歇斯底里的审美情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疯狂艺术个性作品的发展。
B.中国古代狂人虽有真伪之别,但他们都一样会语发真情,道破真理。
C.17世纪中叶的西方,理性是至高无上的,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D.文中引用米歇尔?福柯的话是想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3.“痴狂”的艺术风尚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过程如何?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贼
刘国芳
开始,他不是一个贼。
开始,他只是去找人,找一个叫张贵的人,这张贵住在一幢八层的楼房里。不过,张贵住在哪一层,他忘了。
他走进了那幢楼。
但从一楼走到八楼,他没看见一个人,好像,这幢楼里没有住人。
他只好从八楼走下来。
走到四楼时,他看见一个人了,一个男人。但男人眼皮都没抬一下,也就是说,男人根本没看他,就从他跟前擦身而过了。
很快,他从四楼走了下来。但他没走,他在楼下呆了一会,又上楼了。
他还要去找张贵。
这回。走到六楼时,一个人从房里出来。但这人也没看他,就从他身边走下了楼。
他继续往上走,很快,走到八楼了。但这趟也白走了,他没见到张贵或没找到张贵。
他觉得应该问问人家。
往下走到三楼时,他又看见一个人了,一个往上走的人。
他于是看着这人,还笑着问道:“请问,张贵住在哪楼?”
“不知道。”那人也没看他,匆匆走了。
很快,他又走了下来,这一趟,也是白走。
在楼下又呆了一会,他又上楼了。
他还得去找那个张贵。
这回,他分别在四楼和五楼碰见两个人,他也问了他们,问他们张贵住哪楼。一个人说不知道。 另一个人,根本就没睬他。
很快,他又走到八楼了,但那个他要找的张贵,他还是没找到。
从八楼下来,他决定敲门问问人家。
他敲开了七楼一户人家,他说:“请问,张贵住在哪楼?”
“不知道。”随着,门哐一声关了。
他往下走,敲开了五楼一户人家,也问:“请问,张贵住哪楼?”
还是那句:“不知道。”说着,也哐一声把门关了。
仍往下走,他又敲了三楼一户人家的门,但在这儿,他根本没把门敲开。
又回到一楼了,他找的人,还是没找到。
再往上走时,他没敲门,也没碰到一个人,倒是在七楼一家门口,看到几双鞋。其中有一双,崭新的,他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穿着很合适。
他提起了这双鞋,往下走。
这回下楼时碰见了两个人,他有些慌了,也紧张。但他的表情有些浪费,那两个人,根本没看他。
他顺利地把鞋提了下来。
到此,他变成一个贼了。
第二天,他又去了那幢楼,但他不再去找张贵了。他手里拿了只编织袋,专门去偷东西了。在那幢楼里,他把很多看的上眼的鞋子往编织袋里放。放满了,往下扛。在六楼和四楼,他又碰到人了,但没人看他一眼。
再去时,他带了开门的工具。他敲了几户门,有两户开门了,他就说找张贵。有一户没开门,他就晓得屋里没人,于是他便把门撬了。
他成了真正的名副其实的贼了。
出来时,他还搬着一只彩电。
也没人过问他,但走出楼道时,一个人认识他,这人喊着他说:“东东,你怎么在这里?” 他说:“你是谁?”
回答:“我是张贵呀?”
他说:“张贵,哪个张贵,我不认识。”
说着,他搬着彩电走了。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一开篇就说“开始,他不是一个贼”,这个简单的开头道出了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事实:没有人天生就是贼,贼是一个人被后天环境改变的结果。
B.贼四次上楼找张贵,每次上楼时,要么没碰到人,要么碰到都是些连“眼皮都没抬一下”的人,这说明楼里的人们生活忙碌、相互不认识。
C.贼开始是去找张贵的,几次找不着之后,经受不住一双新鞋子的诱惑,就开始干起了偷盗的勾当,从偷鞋子到偷彩电,手段由顺手牵羊发展到人室盗取。
D.这篇作品情节简单,意蕴也很单一;贪欲会让一个人抵御不住外在的诱惑,能让人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在作品主题的把握上,让人感到轻松而又印象深刻。
E.这篇小小说的语言极具生活化、口语化,又不乏幽默和滑稽,这使人感到亲切又耐人寻味。结尾的安排极具戏剧性和逻辑性,引人在惊奇中思考作者的深意。
2.对于作品主人公,他偷鞋时,作者写他“有些慌了,也紧张”,他偷彩电时,作者写他面对熟人张贵,还居然能说“张贵,哪个张贵,我不认识”。这是否前后矛盾了?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作品的情节,探究这篇作品的创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微型小说,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最后一颗子弹
奚同发
谁也没想到,高大而茂密的林子间竟然有这么一块空地,刑警吴一枪与他们追捕的最后一名歹徒在这里狭路相逢。这之前,吴一枪已追赶了逃犯一个夜晚。那里树密山高,与战友已失去联系的他只能孤军作战。
黎明时分,林子间还缭绕着一团团带状的雾气,相距不足百米歇息的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逃犯起身就跑,吴一枪抢先对天空鸣枪,警告对方“站住”。吴一枪心里明白,刚才自己打的那一枪,是枪里
这个犯罪团伙的小头目全身一个战栗,随着吴一枪的喝令立即钉在林子间那片空地的中央,却并没有按吴一枪的命令把枪扔掉,而是发出一阵哈哈大笑。吴一枪心里一惊,看着歹徒慢慢地转过身来与他相对而视,并用手中的枪对准了他。歹徒脸上挂着绝处逢生的笑容,声音沙哑地说:“枪神,可惜你没子弹了……”
吴一枪不动声色,只是用枪精确地指向对方。别说只有20米左右的距离,凭手中这支用了几年的64式手枪,只要在最大射程50米以内任何点上,他都可以毫无疑问地撂倒对方。要不怎么是吴一枪呢!就连罪犯们都称他“枪神”。谁要是与他遭遇,一般是不敢对射的。
吴一枪望着对方有些慌乱的眼神,轻声说:“你很清楚,此时我们两人的枪里都只剩最后一颗子弹……那么,让我们较量一下枪的准头吧!”
“嘿嘿嘿……不可能!我计算了你的子弹。你昨晚两次对空鸣枪,两次开枪打伤我的兄弟。刚才是你的第五次呜枪,也是你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嘿嘿嘿……没想到吧,枪神今天要死在我的手里啦……”歹徒虽然满脸狰狞,却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心虚。这并没有逃过吴一枪敏锐的眼睛。
“是吗?那么,我们来数一二三开枪。”吴一枪轻松而镇定地说。他的右臂有力而笔直地举着,黑洞洞的枪眼坚定地指向对方。
歹徒身子向后一倾,说:“不可能!别骗人啦……你的枪里根本没有子弹……”
“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否则,你,将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被现场击毙的罪犯!”吴一枪的脸上写满了自信。这句话刚出口,吴一枪感到对方全身明显地打了一个激灵。
歹徒紧盯着吴一枪,慢慢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他似乎看到吴一枪眼里另一个人举枪的影子。
“一!”铿锵的声音震动着凝滞的空气,吴一枪纹丝不动,双眼匕首般刺向对方。此时,他把全身的力量都灌注在自己那双并不算大的眼睛上。作为一名经验丰富昀刑警,实战必须出枪快,发射快;对射必须聚精会神,枪人合一。而这些对于吴一枪来说,是有过血的教训的。那次缉毒战,因为心想身后有记者,就想把枪打得漂亮,甚至动作也潇洒一些,在甩手射中屋顶一名歹徒的小腿的同时,稍一迟疑,对方枪响了,一位老刑警为掩护他而中弹……
“二!”洪亮、坚定而自信的声音穿透了林间,这是警察与一名逃犯在共同演绎着一次空前的你死我活的较量。
在吴一枪的刑警生涯中,像今天这样还是头一次。没了后路的吴一枪出奇地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上一次因为追求完美和动作的漂亮让同事献出了生命,可是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
吴一枪嘴角挂着微笑,就让这不易察觉的微笑永远留存在自己的脸上吧。同时,他注意到,对方枪口明显地虚晃了一下,一粒汗珠清晰地缓缓地从鬓角滑过。
“三!”一束阳光突然射向林子间的空地,吴一枪斩钉截铁地大喝一声,声震长空。
“叭……”枪声清脆地回响在林间山谷。歹徒匍匐向前一头栽倒……
子弹一声呼啸从吴一枪的头顶飞过——在他发出“三”的同时,歹徒对着迎面而来的阳光,竟然再次打了一个激灵,子弹打飞了。
吴一枪迅速跃向对方。令他吃惊的是,对方竟没有任何反虚。翻过歹徒那沾着露水的脸,吴一枪才发现,歹徒已没了呼吸。(全国小小说获奖作品,有改动)
1.请说出“可是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在小说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歹徒,吴一枪射出了自己最后一颗子弹之后,心理经过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下面几处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1)高大而茂密的林子间竟然有这么一块空地。黎明时分,林子间还缭绕着一团团带状的雾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束阳光突然射向林子间的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有这样一段:“事后法医检查发现,歹徒死于过度紧张造成的大脑及心脏不能供血,病变的心脏收缩得像石块一样坚硬,苦胆也破了……”你认为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2分)
透?明
纳兰妙殊
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嗳,嗳。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三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人们都同意跟她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园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别。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选自《人民文学》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时间为序,叙写姥姥的身体机能一项一项地丧失直至死亡的全过程,提出了关爱老年人的重大话题。
B.文章第一段说死神“喜欢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人残忍侵害到了一分一毫也不放过的地步。
C.文中加点词“巴结”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姥姥对亲情的渴望,宁可牺牲尊严也要去迎合他人。
D.文中小辈们对姥姥的漫不经心与姥姥始终牵挂儿孙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