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5 22:57:29 【

1、填空题  为下列加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
(1)师:①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泛指军队。②老师。③效法,学习。
A.(? )必退
B.三人行必有我(? )焉
C.齐(? )伐我
D.良(? )益友
(2)辞:①言辞。②告诉,解说。③推辞、不接受。④告别。
A.(? )曰:“臣之壮也……”
B.旦(? )爷娘去
C.义正(? )严
D.义不容(? )


参考答案:(1)A.①B.②C.①D.②
(2)A.③B.④C.①D.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师焉,或不焉/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B.宽厚而人/不珍器重宝
C.收天下之,聚之咸阳/行军用之道
D.养生丧死无憾,王之始也/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①者,槃散②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③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蹩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秦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日:“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曰:“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龙曰:“此甚不可。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勿听也。”平原君遂不听虞卿。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删改)
【注】①躄:跛脚。②槃散:即蹒跚。③罢癃:指残疾。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宾客,盖至者数千人?盖:大概
B.平原君甚患之?患:担心
C.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厌:厌恶,嫌弃
D.平原君怪之?怪:认为……奇怪
9.对下列“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②以君为爱色而贱士
③遂以为上客?④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②和③不同,①和④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的美妾笑瘸腿人,后平原君发现门客离他而去的超过半数,便大义灭亲,杀了自己的美妾,表现他尊重贤能。
B.自以为不会看错人的平原君回到赵国后,认真反省了以前没有重用毛遂一事,后悔不已。
C.在邯郸被围,楚魏救兵又都未到的危急时刻,平原君听从了邯郸传舍吏子李同的建议,为邯郸解了围。
D.虞卿为平原君向赵王请求增加封地。平原君听从了门客公孙龙的意见,没有接受。其后世相继为平原君,直到与赵国同亡。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5分)
译文:?
(2)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C
9.C
10.A


本题解析:8.C(厌:同“餍”,满足,吃饱。)
9.C(①因,介词;②认为,动词;③把,介词;④在.介词。)
10.A(非为“大义灭亲”。)
11.(1)现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承担任务一同劳作,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给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给分点“诚”、“飨”、“方”各1分,大意2分。)
(2)况且虞卿掌握着办事成功与不成功的两方面的主动权。事情成功了.(他就)拿着索债的契券来索取报偿;事情不成功,又要拿着为您争功求封的虚名来让您感激他。(给分点“操”、“责”、“德”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平原君就是赵胜。(他)喜好宾客,大概有门客数千人。
平原君家有楼房临近平民之家。有个瘸腿的人,蹒跚地去汲水。平原君的小妾在楼上看见后,大笑。第二天。瘸腿人到平原君家门口,说:“我听说您喜好门客。有才能的人不远千里而来,是因为您能看重士人而看轻妻妾。我不幸得了手脚不灵活的病,您的爱妾却在楼上讥笑我,我要得到讥笑我的人头。”平原君笑着回答说:“好吧。”瘸腿人离开了。平原君笑着说:“你看这小子,竟然因为一笑就要杀我的小妾,太过分了吧!”最终没有杀自己的小妾。过了一年多,门客渐渐离去的超过半数。平原君感到奇怪,问门客:“我对待你们没有失礼的地方,为什么离去的人这么多?”有个门客上前回答说:“因为您不杀讥笑瘸腿的人,大家都认为您爱美色而轻戏贤士,所以大家就离去了。”平原君于是斩了那位美妾的头。并亲自来到瘸腿的人家里(谢罪)。门客才又渐渐回来。
秦国围攻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与楚国合纵抗秦,他门下有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向平原君推荐自己。平原君与楚国约定合纵后回到赵国,说:“我识别人才多者千人.少者百数,自己认为从来没有漏失天下贤能之士,今天才发现对毛遂先生漏识了。毛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国的分量重于传国的宝器。(他)凭借三寸之舌.比百万雄师还要强大。我不敢再相士了。”于是把毛遂待为上客。
秦急围邯郸,邯郸危急,将要投降,平原君很是担心。邯郸传舍吏子李同时平原君说:“你不担心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灭亡我就会被俘虏.为什么不担心呢?”李同说:“邯郸的百姓,用尸骨烧火,互相交换着吃孩子,实在是十分危急了啊!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粗粮)吃不饱。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磬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拥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 现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承担任务一同劳作,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给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同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李同就加入了三千人的队伍奔赴秦军决一死战,秦军因此被击退了三十里。这时也凑巧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秦军于是撤兵离去,邯郸得以保存下来。李同在同秦军作战时阵亡,平原君赐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平原君请求增加封邑。公孙龙得知这个消息,就连夜乘车去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想要替您请求增加封邑,有这回事吗?”平原君回答说:“有的。”公孙龙说:“这是很不合适的。君王任用您担任赵国宰相,并不是因为您的智慧才能是赵国(其他人所)没有的。划出东武城封赐给您,也不是因为只有您是有功劳的,而认为别人都没有功劳,而是由于您是王亲国戚的缘故啊!您接受相印没有推辞说自己没有能力,取得封邑也不说自己没有功劳而不接受,也是由于您自己认为是国君的亲戚的缘故啊。如今信陵君出兵保存了邯郸而您要求增加封邑,这是凭亲戚之名来接受城邑,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计算功劳,这是很不合适的。况且虞卿掌握着办事成功与不成功的两方面的主动权。事情成功了.(他就)拿着索债的契券来索取报偿;事情不成功,又要拿着为您争功求封的虚名来让您感激他。您一定不要听从他的主张。”平原君于是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平原君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以后终于与赵国一起灭亡了。太史公说:平原君,是个乱世之中风采翩翩有才气的公子,但是不能识大局。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春去朝来颜色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才能不及中人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担心,担忧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交往
C.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弄翰:写文章
D.汉中之言,无一不者/酬:实现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敬慕之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B
4.(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2)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3)如今我遇到清明的时代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或与理相违,于事相悖的事情),所以,凡是愚蠢的人,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