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A 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D.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昌为人耿直,敢于直谏,终使高祖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B.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拘小节、以社稷为重、处处为国着想的君王。 C.周昌坚决反对立赵王为太子,高祖死后,他却极力维护赵王安全。 D.赵王如意被吕后执意召至长安,饮药而死,吕后消除了心头之患。 参考答案::A B D 本题解析:: 1.微:如果没有。教材“无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 助词,取独;B 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假设;C ①代词,他的,②连词,如果;D ①连词,于是,②介词,依靠或凭借3.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B并非“处处”为国着想,从宠爱戚姬、欲废太子一事即可见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见译文
本题解析:
小题1:(斤斧:斧头)
小题2:(A:①介词,到;②介词,被动句中,引出动作主动者。B:①兼词,于之;②形容词词尾,……地。C:①介词,因为,由于;②介,替。D:都是连词,来)
小题3:略
小题4:略
译文
子瞻被贬谪到齐安以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迁”、“庐”、“于”、句子各一分)齐安没有出名的山,可是江南武昌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涧山谷幽深得很。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松树、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人世隔绝,没有车马来到这里。每当风停了,有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拐杖,带着酒,从坐渔船渡江到江南边去。山中有几个人,很好客,并且喜爱游玩。听说子瞻来了,便只有幅巾束着头发,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手拉手,自由自在地到山上去玩。一直走到山的最深处,耗尽了体力才休息,他们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斟酒相互慰劳。心情舒适得忘了归家,常常就留在山上过夜。因此子瞻在齐安过了三年,也不觉得时间过的很久。
但是,要到西山寺去,就要从长着松树的林子里经过,走完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会到一块平地,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歇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躲在大树的浓荫下,弯腰看大江,抬头望大山。从旁边可以观看溪流、山谷。风云变化和长满树林的山脚下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显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残破的亭子,亭的地基狭小得很。众位游客想坐下来都容纳不了。亭旁有几十棵古树。长得很粗很高,不能用斧头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那里观察。有一天刮大风,打雷下雨,拔掉了一棵古树,把那长树的地方开辟了出来,亭子的地基便扩大了。子瞻和他的那些朋友到山中一看,便笑着说:“这大概是成全我们修建亭了的事吧?”于是大家一起来建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感到极为高兴。(“营”、“胜”、“于是”、句子各一分)
从前,我年轻时跟着子瞻游玩,遇到了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没有一次不是撩起衣服走在我的前面,有的地方到不了,他就会为这事成天不痛快,当他一个人轻快地到了一个地方,就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山沟边的野果,从溪中舀水来喝。见到他这种样子的人都把他当作神仙。天下使人快乐的事是没有穷尽的,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当人称心如意时,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欢乐;(“以”、“适”、“易”、句子各一分)当他厌倦了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而自我嘲笑的,譬如喝酒吃饭,各种食物杂乱地摆在面前,总是要吃饱,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会成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上面,这就是子瞻之所以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语段,完成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B.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C.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抄小路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孰:通“熟”,仔细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且秦强而赵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小题3:下面选项最能体现蔺相如思想性格的一项是(?)
A.足智多谋,勇敢无畏
B.足智多谋,儒雅有度
C.勇敢坚强,不屈不挠
D.善于言辞,足智多谋
小题4: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设九宾礼于廷”接见蔺相如时,蔺相如已经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B.蔺相如认为秦国只要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就肯定能得到和氏璧。
C.秦王身边的大臣认为只要杀掉蔺相如就能得到赵国的和氏璧。
D.秦王认为杀掉蔺相如,不仅得不到和氏璧,而且断绝了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就:接受
小题1:A 项前一句为“于是”,后一句为“才”;B 项前一句为“可是”,后一句为“并且”; C 项前一句为“的”,后一句为“这件事”;D 项全为“因为”
小题1:该段文字主要突出蔺相如有勇有谋。
小题1:无中生有,不合文意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祖云,父溆,仕历州县令佐,世以儒学称。禹锡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从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典记室,尤加礼异。从佑入朝,为监察御史。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善。
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后辈务进,多附丽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久疾不任政事,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猿狖所居,人迹罕至。禹锡诚合得罪,然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臣恐伤陛下孝理之风。伏请屈法,稍移近处。”宪宗曰:“夫为人子,每事尤须谨慎,常恐贻亲之忧。今禹锡所坐,更合重于他人,卿岂可以此论之?”度无以对。良久,帝改容而言曰:“朕所言,是责人子之事,然终不欲伤其所亲之心。”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太和二年,自和州刺史征还,拜主客郎中。禹锡衔前事未已,复作《游玄都观诗》。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典记室,尤加礼异典:主管
B.坐贬连州刺史坐:受牵连,犯罪
C.率多禹锡之辞也率:大致,一般
D.禹锡衔前事未已衔:嘴里说着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刘禹锡各方面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
②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
③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④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⑤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⑥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首次被贬官,是因为他参与了王叔文改革集团。改革失败,他被贬连州,又改贬到朗州。
B.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十年间,创作了不少民间俚曲。他依照诗人的写法,创作新歌词入民谣,并教人歌唱。
C.刘禹锡因写《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被外放作播州刺史,裴度为之求情,皇帝认同了裴度的说法,念及刘禹锡母子之情,改授连州刺史。
D.刘禹锡因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和《游玄都观诗》,诗中有怨忿之句,人们钦佩刘禹锡的诗才,而不赞赏他的人品。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王叔文于东宫用事,后辈务进,多附丽之。(4分)
(2)夫为人子,每事尤须谨慎,常恐贻亲之忧。(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王叔文在东宫执政掌权,晚辈们力求上进,许多人争相依附他(王叔文)。
(2)那些做人家儿子的人,做每件事时特别需要谨慎小心,常常要担心(自己所作所为)会留给父母亲忧虑。
本题解析:
小题1:“衔”不是去“嘴里说着”,而是“心里怀恨”
小题1:②是间接表现?④不是表现其才能,故有②④的都可以排除。
小题1:皇上未认同裴度的说法。
小题1:(1)关键点:用事,务,附丽;(2)关键点:夫,贻,亲。
【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他的祖父的名字叫云,父亲的名字叫溆,他们都曾经在县里担任县令或者在州里做属官,世代以儒学著称。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荣登进士的等第,又荣登宏辞这一科。刘禹锡对古文十分精通,善于作五言诗,他的今体文章不仅写得漂亮,而且颇多才华。他曾经在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里做事,主要负责登记幕府的一些事情,表现更加谦恭和非同一般。后来他又跟随杜佑进入朝廷,担任监察御史的职务。他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友好。
贞元末年,王叔文在东宫主事,晚辈们力求上进,许多人争相依附他。在这些晚辈中,刘禹锡特别被王叔文了解与夸奖,并且用宰相的标准对待他。唐顺宗即位后,因为长年生病不能处理政事,皇室中的所有文告,都从王叔文那里传出。王叔文还把刘禹锡和柳宗元带入皇宫内院,同他们商量革新的事情,对他们提出的意见没有不听从的。后来,刘禹锡又调任屯田员外郎,参与审判度支盐铁一案,并兼任崇陵使判官。
王叔文的革新失败,刘禹锡也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他人还在去连州的途中,又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处于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官员的风气孤陋寡闻,满眼都是不同内地的风俗,要找几个可以同他说话的人也找不到。刘禹锡在朗州的十年间,只能以吟咏古代先贤的文章和诗歌,来陶冶自己的性情。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喜好巫祝的游戏,每当整个宗族击鼓跳舞的时候,一定要唱粗俗的民间小调。刘禹锡有时也会参加到巫祝当中去,他就依照诗人的写法,创造出新鲜的歌词用来教大家唱。所以在武陵的山溪和洞穴之间传唱的乡间小调,有很多歌词就是刘禹锡写的。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还京城,宰相(裴度)又想安排他在中枢机构工作。这时刘禹锡写了一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句涉及到讽刺朝政的内容,执政的人看了很不高兴,又想把他从京城赶出来,贬为播州刺史。贬刘禹锡的诏书下达,御史中丞裴度启奏道:“刘禹锡有老母亲,年纪已经八十多了。现在那播州处在西南极其偏远的地方,野兽出没,人的踪迹很少到达。刘禹锡确实应该得到处罚,然而他的老母亲一日也离不开他,如果让刘禹锡去播州,那么他的母亲与儿子就是永别了,我担心这样会伤及陛下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良好风气。我冒昧地请求陛下你变通一下法令,把他流放到离京城近一点的地方。”宪宗皇帝说:“那些做人家儿子的人,做每件事时特别需要谨慎,常常要担心留给父母亲的忧虑。现在刘禹锡所受到的惩罚,应该比其他人更重一些,你怎么可以这样来替他说话?”裴度无言以对。过了很久,宪宗皇帝变了脸色,说:“我刚才所说的,是责怪那些做人家儿子的人的事情,然而我最终还是不想伤了他们所亲近的人的心。”就改派刘禹锡为连州刺史。离开京城以后的十多年中,刘禹锡又接连在好几个地方做刺史。
太和二年,在和州刺史的任上,被调回京城,授予主客郎中的职务。刘禹锡的心里还记挂着前面写诗遭贬官的事情,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诗》。他前面写的游玄都观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这样的句子,后面写的游玄都观诗中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这样的句子,人们看重他在诗歌中流露出的才气,却很看不起他的品行。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明,字如晦,大名成安人。晋天福中,举进士不第。骁骑将药元福为原州刺史,辟为从事。先是,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一夕,夫尽遁去。元福怒,尽驱官吏出军门,将就戮。明驰往止之,入白元福曰:“今军储无阙,丁夫数万人,文吏懦不能制,斩之何益,不如宽以待之。贼败凯旋,公无专杀之名,不亦善乎?”元福感悟,尽免其死。显德初,元福移镇陕,恃功多骄恣,明以直道规之,忤其左右,多毁明于元福,元福亦稍疏之。明以父病求归省,元福数召明,明因谢绝之。开宝三年,帝大举南征,以明为随军转运使。山路险绝,舟车不通,但以丁壮数万人转递,供亿不阙。每下一郡一城,必先保其簿书,守其仓库。既而贺州未下,明入与主帅计曰:“当急取之,恐援兵至,则我师胜负未可知。”诸将颇犹豫。明乃擐甲胄,率所部护送辎重卒百人,拥丁夫数千,畚锸皆作,堙其堑,直抵城门。城中惧,开门纳款,遂据有之。因抵广州,贼众十余万拒战。是夕,大风发屋折木,众乃惊惧。明与都部署潘美等谋,命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问道先捣贼垒,大军蓐食,阵以待之。俄而万炬皆发,焚其橱。贼惊,果来犯,大军因迎击之,贼大败,斩首数万,刘鋹以城降。广州平,为本道转运使。明遍历部内,视民疾苦,旧无名科敛,条奏除之,岭表遂安。七年,帝将用师南唐,以明为黄州刺史,帝密授成算。明既视事,即完葺城垒,训练士卒,众莫解其意。俄而王师自荆渚乘战舰而下,即以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击鄂州军于江南,斩首三百级。又破万余人于武昌,杀江南军七百人,拔樊山砦。淳化初,诏归阙。二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王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部:部属。
B.今军储无阙阙:缺少。
C.元福移镇陕移:调任。
D.明乃擐甲胄擐:穿上。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明有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但以丁壮数万人转递,供亿不阙②每下一郡一城,必先保其簿书
③当急取之,恐援兵至 ?④大军蓐食,阵以待之
⑤完葺城垒,训练士卒?⑥击鄂州军于江南,斩首三百级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明宽厚仁爱,善于劝谏。众多丁夫趁晚上逃走,药元福要处死负责押送的官吏,王明劝元福宽待他们以免落下专杀的名声,元福听取王明意见,全赦免了那些官吏。
B.王明遭人诋毁,无奈离职。药元福恃功骄横,王明用正确的道理规劝他,结果触怒元福身边的人而遭诋毁,被元福疏远。王明便以父病为由归省,并一再谢绝元福召请。
C.王明有勇有谋,卓有战功。王明随皇帝南征,在将领们对攻打贺州犹豫不决时,亲率军队占领了贺州;在攻打广州时,又与潘美等人巧用智谋战胜敌人。
D.王明受皇帝信任,不负重托。在讨伐南唐之前,皇帝任命他为黄州刺史,并秘密地将作战计划告诉他。他认真实施,后又担任都部署,指挥部队作战,大败敌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拥丁夫数千,畚锸皆作,堙其堑,直抵城门。
(2)明遍历部内,视民疾苦,旧无名科敛,条奏除之,岭表遂安。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聚集丁夫数千人, 畚斗和铁锹都用上了,填平了护城河,直达城门。
(2)王明走遍管辖地区,察看百姓疾苦,以前没有明目的税收,逐条上奏朝廷予以免除,岭南于是安定了。
本题解析:
小题1:A部,安排。依照语境、词性等理解实词。例如:“还部白府君”中“部”是名词,意思是“官署,行政机关”。
小题2:本题采用排除的方法,首先找出不能体现王明有军事才能的选项。②写王明有远见,⑥写王明英勇,杀人众多。
小题3:C“亲率军队”说法不合文意,王明只是率领部属百人和数千壮丁。
小题4:翻译句子要逐字翻译,人名、地名保留不变,省略的内容要补出,关键词语翻译要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1)“拥”“作”“堙”“堑”各 1分,大意1分。(2)“历”“部”“条”“表”各1分,大意1分。
附【参考译文】
王明,字如晦,大名府成安县人。后晋天福年间,考进士未中。骁骑将药元福为原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此前,州县的官吏安排押送壮丁(给军队送)粮饷,一天夜里,壮丁全部逃走。药元福大怒,把全部官吏赶出军营,将要杀死他们。王明飞马急速赶去阻止他,走进军营对药元福说:“如今军中储藏的粮饷不缺,壮丁几万人,文官懦弱不能控制他们,斩了文吏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宽待他们。打败敌人后凯旋,您没有随意杀人的名声,不也很好吗?”药元福有所醒悟,全部赦免了他们。显德初年,药元福调任驻守陕州,自恃有功而骄横,王明用正确的道理(直言)规劝他,结果触怒了他身边的人,这些人常在药元福面前诋毁王明,药元福于是就渐渐疏远了他。王明因父亲生病而请求回家探望,药元福多次召他前来,他都趁机谢绝了。开宝三年,帝大规模向南方出征,任命王明为随军转运使。山路险绝,车船不通,王明仅以壮丁几万人运送,保证了军中所需供应充足,没有缺少。每攻下一郡一城,王明必定先保存档案文书,守住仓库。不久,贺州没有攻下,王明去与主帅谋划说:“应当急速攻取,恐怕敌人的援军到来,我军的胜负就难以预料了。”众将领很犹豫。王明就穿上铠甲,率护送辎重的一百名部下,聚集几千壮丁,畚斗和铁锹一齐动用,填平了护城河,直抵城门。城里守军惧怕,就打开城门交款,于是占领了这座城。趁势抵达广州,贼众十多万人抵抗。当天夜晚,大风掀翻房屋摧折树木,众人惊恐害怕。王明与都部署潘美等谋划,命令数千壮丁,每人拿两把火炬,从小路先攻击敌营,大军就地吃饭,列阵来等待敌人。一会儿,万把火炬齐发,焚烧了他们的栅栏。敌人惊慌,果然前来进犯,大军趁机迎击他们,敌人大败,斩首数万人,刘鋹献城投降。广州平定,王明被任为本道转运使。王明走遍管辖地区,察看百姓疾苦,以前没有明目的税收,逐条上奏朝廷予以免除,岭南于是安定了。七年,皇帝将要用兵讨伐南唐,任命王明为黄州刺史,皇帝(还)秘密地告诉他作战计划(谋略)。王明就职以后,立即修整城垒,训练士卒,众人不明白他的用意。不久,朝廷军队从荆渚乘战舰而下,就任命王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王明指挥军队)在江南攻打鄂州军,斩首三百级。又在武昌打败一万多人,杀了江南军七百人,攻下樊山寨。淳化初年,皇帝下令让王明回朝。第二年王明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