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A.富贵而归故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买臣见弃于其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多于南亩之农夫 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小题5:(1)大凡读书人处在穷困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
(2)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铭,铭刻)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B(B均作介词,表被动;A 连词,表顺承/递进;C代词,代人/结构助词;D、副词,于是/才)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小题3:试题分析:C(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
点评:我们可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小题5: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盖”指大凡,“困厄”是指在穷困的时候,“侮”指轻视,这三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于此”译为“在这里”,“量”是估量的意思,这两个关键词各占1分,句意完整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相州的人民。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六王毕,四海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B.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秦爱纷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士大夫之族/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
D.奈何取之尽锱铢/青,取之于蓝/秦以攻取之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安南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辩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火攻战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大军(元兵)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德佑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宋史·卷四百五十》,有改动)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祁阳县,县大治——摄:代理、管理
B.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乘:趁机
C.民始帖然——帖:安定
D.芾杀之以徇——徇:示众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芾“临事精敏”的一组是(?)
①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②芾独无所问
③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
④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
⑤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⑥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湘潭县的豪门大户,他不像前任县令那样畏首畏尾,而是清查户籍摊派赋税。
B.在处置福王府逼人致死的事件中,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向贾似道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最终依法处理此事。
C.贾似道兵败芜湖后,朝廷只好恢复李芾官职,李芾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出任潭州知州兼任湖南安抚使。
D.李芾常常是从早上办理公务直到晚上仍无疲倦之色,并且晚上也大都工作到三更天才去休息,五更天就又起来处理公务。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以荫补安南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1)他从小就聪敏机警。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不久就在当地有了好名声。
(2)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一样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不躲避权势,(使得)赋税劳役极为公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