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8分)。
自咏示客?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释:① 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 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⑴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4分)
⑵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反衬手法;(2分)用上元(元宵)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诗人的颓唐潦倒,表现诗人悲从新来的感慨。(2分)考查文学鉴赏之鉴赏艺术手法,D级。
⑵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能指出“笑”中隐含的含义,2分;并能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2分)本题考查文学鉴赏之鉴赏形象和思想内容,D级。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小题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词的下片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恬淡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味,与上片大异其趣,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2分)
【小题2】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 答题时要先用合适的词语概括画面特点,然后逐句描述,语言表述时要优美、流畅,最后归纳思想感情。类似题答题步骤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抓住四句中的“酒”“棋”“睡”“题诗”就可提炼出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分析感情时抓住题干中“苦涩味”再结合注释“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就可理解出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安军① (宋)文天祥
梅花②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 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小题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5分)
?
小题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1分)无颜见家乡父老,(2分)不如战死沙场(2分)。
小题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2分)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2分)(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在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对于诗人我们从已学的课本知识中了解到他曾多次领兵与元统治者作战,兵败被俘,他舍生取义,誓死不降元朝统治者,最后被杀害。另外结合本诗的注解,了解到他是被俘押解北上路过自己的家乡,所以很容易得出答案。
小题2:此题是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这要求学生了解一些常见手法,如对偶,对比,比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分析原诗,对号入座。并结合诗句分析“千古”与“一时”对比,“在”与“非”对比,可概括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
?
参考答案:(1)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本题解析:
(1)第三四句中,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
(2)第二题考查的诗歌的修辞手法。答题步骤: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此种修辞,最后说明运用修辞的效果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谒金门
南宋?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小题1:上片主要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燕子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拟人(1分)。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却闷闷不语,因为旧巢无觅,作者也借燕子表达了人无归处的悲凉凄怆之感(或答:流浪他乡的悲凉之感)。(分析1分,结论1分)
小题2:1、对戍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的同情(1分);2、对南宋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不思抗敌、沉溺于酒色歌舞的讽刺与指责(2分)。(若答“在国危民难之时的愁苦心情,拳拳爱国之心”可得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