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伯乐作用的再认识
①从现象上看,伯乐相马和选贤会能相提并论,是说得通的。但细琢磨,却不是滋味。马非人,人非马,品性原是根本不相同的。这好像是个大疏忽,却又不尽是疏忽。
②马之被选擢被淘汰,原是由人决定的。它是没有自由也是没有自由的要求的。人与马不同,他可以而且有理由把握自己的命运。别人也没有理由像拨弄马一样操纵别外一些人的命运。但是在封建制度下,人的处境却常常和马一般,有时甚至连马也不如,“草民”、“蚁民”等称谓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说,直到今天仍然赞扬伯乐,并茫然不觉,恐怕还是封建社会“人治思想”的余风流韵。伯乐慧眼独具,虽属大善,但终究还是以主子的身份把机遇易与人才;而人才呢?也不是要望眼欲穿地引颈待选,把一展雄才的希望寄托于主子身上。这种处境说起来是非常可怜的。
③李白曾经写诗探讨过人才怎样得到主子的赏识,但结论竟也像马一样消极和被动。说什么要像当年的姜太公一样,安心在渭水垂钓,以等待文王发现后来请他。在李白生活的年代,不如此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而在今天,我想倒大可不必。真正的人才应改变那种依靠别人赏识、消极等待的状况,靠自己去积极争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④过多地倚重伯乐选拔人才也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伯乐的人数有限,遗珠殊属难免,其次是伯乐的视力以及观察事物的方法也未必那么可靠,而且伯乐的资格一向是“唯衔是问”,不尽合理。如果把伯乐选才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是很不妙的。
⑤可靠的办法是:(一)创造一种自由竞争的环境,让人才一展丰采,一争高下。(二)建立一种完备的制度,对人才的实际能力进行考察和评定,择优录用,这比单靠伯乐的眼力要科学和可靠得多。正如世界杯足球大赛,谁是最佳球员,不能只赁球王贝利的看法,而是要看技术委员会的鉴定。
⑤⑥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应该认识到:伯乐再好,不过是人治的胜利而不是先才制 茺的成功,人才的涌现和被选拔,说到底是个好的选才制度。
1.第1段中作者对把人和马“相提并论”,并为什么觉得“不是滋味”?(?)
A.把人当马,损害了人的自尊心。
B.马没有自由的要求,可任人摆布,人却可把握自己的命运。
C.马是被动地等待挑选,人却可主动地表现自己。
D.把人当马,人还是处在被动地附庸地位,只能等待恩赐,处境可怜。
2.请在文中找一句话,回答第1段画曲线的:为什么说“却又不尽疏忽”?(17字以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2段中用了哪些词语表示人才的处境可怜?
a: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
4.对第2段中“人治思想”解释正确的一项为____________
A.人们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B.依靠个人治理国家的思想。
C.依靠人民治理国家的思想。? D.怎样管理好人民的思想。
5.用自己的话简述“倚重伯乐选拔人才也是很不可靠的”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才的可靠办法是:□□□□□□□□□□□; □□□□□□□□□□□□□□。
7.本文作者的观点应是(?)
A.批判倚重伯乐选才的错误作法。
B.揭露“人治思想”对选才造成的危害。
C.批评人才消极待选、渴望恩赐的错误态度。
D.指出倚重伯乐选才的弊病,强调要有选才的好制度。
参考答案:
1. D?
2.恐怕还是封建社会“人治思想”的余风流韵
3.a:赐与;b:望眼欲穿;c:引颈待选?
4.B
5.(1)伯乐人数有限;(2)伯乐视力狭窄,方法主观片面;(3)唯官衔是问,伯乐也不是真正的伯乐?
6.创造一种自由竞争的环境;建立完备的考察、评定、择优的制度?
7.D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它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义,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 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参考答案:1.A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破译汉族人体质密码
李鹏
汉族人长得究竟是什么模样?汉族人究竟有什么体质特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个千古疑问。如今,“千古之谜”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天津师范大学牵头,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人体质调查,该项目历时4年,调查测量了30000余名“典型”汉族人,完成了“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破译了汉族人体质密码。调查显示,在人的“长相”中有些细节真的是“南北有别”“长幼不同”。
2009年,天津师大与内蒙古师大、辽宁医学院联合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人体质调查。
马丁尺、弯角规、直角规……在郑连斌教授的工作室里,这些测量工具在近4年里,从约25000个汉族人身上每人量取了86项指标。如果对这些数据分省进行统计,甚至可以画出各省汉族人的“标准脸”。不仅如此,郑连斌和他的课题组还通过对近一万人25项遗传指标的调查,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细微的不同。
研究发现,各个民族体质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的民族会有各自的体质特征变化规律。“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通过最基础数据测量,为汉族人建立了一份详尽的体质档案。
为了尽量保证数据的“典型”性,课题组刻意避开北京、上海、天津这样人口流动大的大城市,而是以方言特征作大致分类,到各省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在当地世居三代、身体健康的汉族成年人分年龄组进行测量、调查。
今年2月,该成果发表在我国权威科学期刊《科学通报》第4期上,通过该项研究,可以了解到我国南方汉族人在体质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的一些有趣变化。研究显示,汉族人“双眼皮”率高,鼻翼突度中等,发黑、眼褐、肤黄、头圆,多为中腿型。相对来说,北方人鼻根较高、面部扁平、颧骨高、嘴更小。南方人鼻翼宽、面部立体、嘴也大。而在身材上,北方人皮脂更厚、“又高又胖”,但南方人的身体骨骼和肌肉发育都比较好,身体的线性度也更明显些。
如今,“中国汉族人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即将建成,南北差距、生长变化等人与人之间许多细微差异初见端倪。这些数据对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和美容、服装等行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成人的头、额、面的宽度都在减小。”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咏兰副教授表示,人的头发厚薄、头侧皮下脂肪厚度对头宽值有一定影响。到了老年,由于头发明显稀疏,头侧皮下脂肪减少,所以头会变得狭长些,额头会变低,头围值也随之下降。
研究发现,面宽值的减小,与颧弓处软组织厚度下降有一定关系。其次,随年龄增长,人的颏下脂肪组织会变厚,从而使面部拉长。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南方汉族人的五官也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李咏兰解释说,上了年纪后,南方汉族人两眼内角之间的距离会变小,即两眼距离更近了。测量数值显示,60岁以上组男性的两眼内角间距离比20-39岁组减少了1.0mm,而女性的这一数值则减少了0.6mm。这是因为,黄种人的眼内角处有一个小小的皮褶,叫作“蒙古褶”,蒙古褶的出现率会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从而导致眼距缩短。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人鼻子的宽度则会增加,这与鼻翼的形态变化有关。
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男性、女性的嘴唇厚度会明显变薄,例如,男性下嘴唇厚度近似值从20-39岁组的9.1mm,减小到60岁以上组的7.6 mm;女性下嘴唇厚度近似值从20-39岁组的9.4mm,减小到60岁以上组的7.3 mm。其原因在于,上了年纪后,嘴唇会往口腔里缩,所以一些老年人的上嘴唇特别薄。由于老年人的嘴唇变薄,鼻和口之间的距离会增大,人中就变长了。
“另外,我们根据对南方汉族人的研究也证实,成年人的耳朵会越来越长,宽度也会增加。例如,60岁以上组男性耳朵长度为67.1mm,与20-39岁组相比增加了5.1mm;宽度为32.1mm,增加了1.6mm。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郑连斌说,长期以来,在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即年龄越大耳朵越长,这次从学术角度得到了印证。
年龄增长,我们的耳朵为何会越来越长呢?郑连斌表示,其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成年后人耳还在继续缓慢生长,二是耳的皮肤下垂造成的。但究竟是哪种原因,还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选自《科技生活》2013年3月25日第11期 文章有删节)
小题1:统观全文,请分点概括“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破译了汉族人哪些“体质密码”?(4分)
小题2:科研报告的价值取决于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与报告本身的严密性,请结合文章,从这两方面各举一例分析本文如何体现其科研价值。(5分)
小题3: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中国汉族人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建成后,这些数据将有哪些实用价值。(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在人的“长相”中有些细节“南北有别”“长幼不同”。②汉族人“双眼皮”率高,鼻翼突度中等,发黑、眼褐、肤黄、头圆,多为中腿型。③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成人的头、额、面的宽度都在减小。④南方汉族人的五官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评分细则:每点1分,总共4分。若①答为“北方人鼻根较高、面部扁平、颧骨高、嘴更小。南方人鼻翼宽、面部立体、嘴也大。而在身材上,北方人皮脂更厚、“又高又胖”,但南方人的身体骨骼和肌肉发育都比较好,身体的线性度也更明显些。”不符合题干中“概括”要求,不给分;④答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男性、女性的嘴唇厚度会明显变薄”,“ 成年人的耳朵会越来越长,宽度也会增加”,两点答满给1分,若既答了两点,又答了④,该点层次混乱,不给分。)
小题2:(1)研究过程中,采用调查、测量的方法获取研究资料。①调查样本数量大。调查对象数量多,分布广,包括30000余名各省中小城市和农村中,在当地世居三代、身体健康的 “典型”汉族人。②调查对象典型。课题组刻意避开人口流动大的大城市,以方言特征作大致分类的各省中小城市和农村中选择调查对象,保证数据的“典型”性;并分省份、年龄组、86项指标及25项遗传指标进行测量、调查,分类合理。③数据测量准确。运用马丁尺、弯角规、直角规等测量工具进行数据测量。
(2)报告中,数据使用精确,材料紧扣观点,语言表达严密。①数据使用精确。如在显示“南方汉族五官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时,数据引用精确到0.1mm。②材料紧扣观点。如在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男性、女性的嘴唇厚度会明显变薄”观点后,作者进而引用了大量数据进行说明,再就原因进行分析。有理有据。③语言表达严密。如“大约25000个汉族人”“近1万人”中运用了“大约”“近”等副词。(评分细则:分析涉及研究过程及报告本身两方面得1分,每个角度任选一点分析即可,每点2分,其中特点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小题3:①在科学研究中有实用价值。(观点1分)通过为汉族人建立一份详尽的体质档案,记录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汉族人的体质信息, (结合文章分析1分)为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提供数据依据。(结论1分)②在日常生活中有实用价值。(观点1分)通过对汉族人在不同年龄段的长相研究,及不同人群的体型特点的研究,(结合文章分析1分)可为美容美发业、服装设计业提供借鉴,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不同人群的美容美发方案及服装。(结论1分)(评分细则:每个角度3分,第②点的分析也可单独从美容美发业或服装行业进行探究。分析过程必须扣住文章中的研究角度或成果才作为有效分析。)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有不少研究成果的引用,解题时抓住“研究发现”、“研究显示”等关键字眼,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得到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中“科研报告的价值取决于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与报告本身的严密性”是提示信息,意味着该题应从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即调查对象的典型性及代表性,数据测量的准确性)以及报告中数据使用的精确性,材料与观点的对应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题3:题干中“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是提示信息,意味着该探究题应根据文章内容,提出合理见解。其中,文中“为汉族人建立一份详尽的体质档案”“这些数据对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和美容、服装等行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是该题的一个突破口。题干中的“哪些方面”,提示考生应先进行归纳概括,再进行探究。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怀念恩师?陈永川
陈先生除了数学以外,很喜欢给我讲人生的道理。当然他最强调的还是要做好数学,要让自己有看家本领。他认为课题的选择是发展中国数学的关键。要选择好的课题,不仅需要远见,还需要勇气。他总说,不要盲目地从众于潮流。他是在别人都想去美国的时候,选择了去德国。陈先生选择去德国是为了学习微分几何。微分几何在当时不是最热门的方向。他的这些选择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陈先生胸襟宽广,讲话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他幽默地说,他这个国际数学大师的头衔也不知是谁叫出来的,现在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了。先生也风趣地教导我,出了名的人就不能做坏事了,说话就必须小心了,特别是不能讲朋友的坏话,做好人和做坏人的差距往往在一念之间。我知道按照陈先生的标准任何人都应该称为朋友。
陈先生他总是乐意和社会各界朋友交往。学生记者采访他,他会愉快的接受;中学请他去演讲他会高兴地答应;电视台请他去做节目他会准时赴约;天津市小学生的数学竞赛要用陈省身杯这个名称他慷慨允诺。记得有一次电视采访,女主持人请他看着镜头,他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么漂亮,我当然看你了。”陈先生的幽默和机智使摄影室的气氛一下轻松起来,在场的师母也笑了。陈先生的大师风范,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和蔼可亲在南开大学很多师生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陈先生为人低调,从来不炫耀自己,也不批评别人的数学做得不好或者事情做得不好。陈先生告诫我们年轻人一定不能让人认为你有钱,而且一定要说钱不重要,这样人就超脱多了,问题就少多了。他最关心的还是数学,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创立的南开数学所,其他的一切早已在九霄云外了。
先生曾主动表示给我写个条幅。1998年我专程到陈先生在伯克利的家中去取先生为我写的条幅。当我看到条幅后,吓了一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丁丑夏书,赠永川共勉,陈省身”。我哪敢与陈先生共勉,所以这个条幅我一直不敢挂出来。先生走了,我把这个条幅挂出来了,算是对陈先生的敬仰和缅怀。
陈先生常常告诫我,一个人的一生做不了很多事,要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陈先生说人不能太自私,但也不能太不自私。太自私了没有朋友,太不自私了没有自己。有一次陈先生请我到一家很好的餐馆吃牛排,吃饭的时候谈到国内正在发生的水灾。他说他捐了一些钱,算是表示一点心意,我们在这里吃很好的菜,这时却有人正忍受着洪水带来的饥寒,甚至还有人被洪水吞噬了生命。尽管陈先生平时很超脱,但是我看得出他心中仍然装着我们中国人的事,装着骨肉同胞们的疾苦冷暖。
陈先生常对我提起近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不觉为之动容:“高斯、希尔伯特这些人真是伟大,见到他们真应该给他们磕头。”当我们对数学所的一些事的看法不一致时,陈先生会直言道:“现在我们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意见不一样。”我回答陈先生,“虽然我们的意见不一样,但是我们的目标完全是一致的。”陈先生听了我的回答很高兴。陈先生对不同意见的宽容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领袖的风范。
回国后,我邀请陈先生和师母来我家里做客。吃过晚饭后,陈先生兴致很好。一定要看我写的东西。我说,我有空时写写散文和随笔,也喜欢对联,但实在是没有时间整理。在陈先生的逼迫之下,我告诉他,我用了“流水无情”去对“苍天有眼”,并请一位书法家写了一个条幅“须知苍天有眼,莫怨流水无情”。陈先生没有回答我的话,他沉默了好一会,突然说道:“苍天有眼,流水无情,好。”过了一会,他又重复了两遍。
有一次和陈先生聊天。他精神很好,感叹到:“怕死的人没出息。”我也是感慨万分,便补充到:“怕事的人也没出息。”先生说:“好!”
恩师离去了,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伴随我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
(选自《南开大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对恩师陈省身先生进行描写,在质朴如话的叙述中,表达了对自己的恩师的无限敬爱与缅怀之情。
B.大师陈省身先生送给学生永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条幅,用意是激励学生要静下心来,孜孜以求地研究学问,不能被功利色彩所蒙蔽。
C.陈先生说真应该给高斯、希尔伯磕头,这表现了他对大数学家的极为仰慕,可见他率性的品格,另外,也是陈先生对我国缺乏大数学家的委婉批评。
D.陈先生不是清高之人。他乐意和社会各界交往,欣然接受采访,慷慨允诺数学竞赛用自己的名字等,表现先生在与人交往时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