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6 01:07:38 【

1、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宝绘堂记(苏轼)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结髦:编织
B.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锻炼:指体育锻炼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薄: 轻视
D.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留:滞留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为人取去
B.①虽微物足以为乐
②而求文以为记②而乐之终身不厌

C.①亦聊以寓意焉耳
D.①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
②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②岂不欣然接之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
B.轻死生而重于画,
C.屏远声色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等整句,加之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引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略
宝绘堂记?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岂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
D.敢以烦执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王志,字次道,琅邪临沂人。志年九岁,居所生母忧,哀容毁瘠,为中表①所异。弱冠,选尚孝武女安固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寻除宣城内史,清谨有恩惠。郡民张倪、吴庆争田,经年不决。志到官,父老乃相谓曰:“王府君有德政,吾曹乡里乃有此争。”倪、庆因相携请罪,所讼地遂为闲田。征拜黄门侍郎,寻迁吏部侍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郡狱有重囚十余人,冬至日悉遣还家,过节皆返,惟一人失期,狱司以为言。志曰:“此自太守事,主者勿忧。”明旦,果自诣狱,辞以妇孕,吏民益叹服之。视事三年,齐永明二年,入为侍中,未拜,转吏部尚书,在选以和理称。天监元年迁冠军将军、丹阳尹。为政清静,去烦苛。京师有寡妇无子,姑②亡,举债以殓葬,既葬而无以还之。志愍③其义,以俸钱偿焉。时年饥,每旦为粥于郡门,以赋百姓,民称之不容口。志为中书令,及居京尹,便怀止足。常谓诸子侄曰:“谢庄在宋孝武世,位止中书令,吾自视岂可以过之。”因多谢病,简通宾客。卒,时年五十四。
  志家世居建康禁中里马蕃巷,父僧虔以来,门风多宽恕,志尤惇厚。所历职,不以罪咎劾人。门下客尝盗志车卖之,志知而不问,待之如初。宾客游其门者,专覆其过而称其善。兄弟子侄皆笃实谦和,时人号马蕃诸王为长者。(节选自《梁书·王志传》)
【注】①中表:这里指与姑母、姨母、舅父的子女。②姑:丈夫的母亲。③愍:通“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至中书侍郎?迁:升官
B、所地遂为闲田?   ?讼:打官司
C、及京尹,便怀止足   ?居:居住
D、因多病,简通宾客?谢:推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多谢病,简通宾客?②蒙故业,遗策
B、①在选和理称?②申之孝悌之义
C、①待如初?②始皇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D、①志知不问?②非利足也,致千里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志“清谨有恩惠”的一组是(? )?
①居所生母忧,哀容毁瘠?
②为政清静,去烦苛
③既葬而无以还之?
④愍其义,以俸钱偿焉
⑤时年饥,每旦为粥于郡门?
⑥专覆其过而称其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志审理郡民张倪、吴庆争田一案,最终以双方谦让结束,表现了王志的德施政措施对老百姓的感化作用。?
B、王志怀有仁爱之心。京城有一位寡妇,没有儿辈,婆婆死了之后,她借债安葬,结果没办法偿还,王志用自己的俸禄帮助她渡过难关。?
C、王志一是不想在仕途超过前任谢庄,二是因有病想断绝与宾客的交往,因而怀有隐退之心。
D、在王志的禀性和声望的影响下,他的兄弟子侄都为人纯朴忠实谦让平和,他被当时的人誉为马蕃巷王公贵族的长者。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狱有重囚十余人,冬至日悉遣还家,过节皆返,惟一人失期,狱司以为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客游其门者,专覆其过而称其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B
5、(1)东阳郡监狱有十多个重囚犯,冬至日都被王志打发回家过节,过完节后犯人都回监狱了,只有一人没有按规定时间返回,狱官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王治。
 ? (2)与他交往的客人,他专门掩饰他们的过错而称颂他们的优点。(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桀,武王伐纣放:释放
B.仁者谓之贼贼:戕害
C.五旬而之举:攻克
D.诛其君而其民吊:慰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今日不知亡也吾还也
B.吾何识其不才而舍之久之,能足音辨认
C.武王伐纣,有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D.今又倍地不行仁政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盂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1)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2)很多诸侯谋划讨伐我,(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
(3)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本题解析:
小题1:放,流放,放逐。
小题1:介词,凭。A代词,他;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C兼词,“之乎”;兼词,“之于”。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小题1:①是对何谓故国的评论。③是齐宣王想假托顺应天意而吞并燕国的表现。④是表述商汤如何统一天下的
小题1:“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误。原文的“怨”,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
小题1:(1)“任”“逾”“戚”“慎”各1分(2)“谋”“以”和句式各1分(3)“以为”、“箪”与“壶”名词作动词、“师”各1分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体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齐宣王同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盂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仟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嚣,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使牛邯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
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与盖延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曰:“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投笔抽刃而绝。? (节选自《后汉书》卷十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使歙喻旨喻:通告,传达
B.嚣起入,部勒兵勒:统率,率领
C.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案:核查
D.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发:打开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来歙“为人刚毅”和“能攻善守”的一组是
A.①遂发愤质责嚣②陷之,乘胜遂进
B.①欲前刺嚣,嚣起入②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
C.①乃倾仓廪,转运诸县②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
D.①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②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隗嚣、公孙述各据陇、蜀,拥兵自立,光武帝深深忧虑。来歙前去游说隗嚣,经过反复努力,隗嚣终于派儿子到洛阳做人质,归顺东汉王朝,公孙述也自然灭亡了。
B.来歙在隗嚣反叛后主动请缨攻打略阳,并在这里坚守半年多,使隗嚣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由于攻守有功,光武帝给来歙特殊的奖赏,并让他监护诸将。
C.来歙与盖延攻打公孙述时被刺客刺伤,盖延痛哭不已,来歙叱责他说,正想委你以重任,可你却像小孩子一样哭个没完,你虽然有兵刃护身,难道我就不能下令杀了你吗!
D.来歙的一生,勇武壮烈,为人诚信,颇有远见,能攻善守,具有将帅之才,征战连年,出生入死,平定羌陇,削弱蜀国,对东汉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题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5分)
译文:?
?
(2) 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5分)
译文:?


参考答案:小题1:D (发,拆掉)
小题1:B.(A组②不能表现他善守,C组①不能表现他为人刚毅;D组①只能表现他忠诚,不能表现他为人刚毅,②不能表现他能攻)
小题1:D(A公孙述并没有自然灭亡,这是来歙的推断B来歙没有“主动请缨攻打略阳”C。原文“刃虽在身”意思是“兵刃虽然还插在我的身上”,而不是“你虽然有兵刃护身”。)
小题1:(1) 国家因为你知道善恶,能看清兴盛和衰败的形势,所以拿皇帝的亲笔信尽情地表达心意。(“臧否”解释为“善恶、得失”1分,“晓”解释为“通晓、能看清”1分,“废兴”解释为“兴盛和衰败的形势”1分,“手书”解释为“皇帝亲手写的信”1分,“畅意”解释为“尽情地表达心意”1分)
(2) 没有办法来报效国家了,因此把你叫来,想把统帅军队的事托付给你,可你反而效仿小孩子一样哭泣吗(“无以”解释为“没有办法来,不能”1分,“相”解释为“你”1分,“以”解释为“把”1分,“属”解释为“嘱托,托付”1分,句子大意1分)


本题解析:文言文参考译文
来歙字君叔,南阳郡新野县人。归附光武帝刘秀,封他为太中大夫。当时正为陇、蜀不能统一而忧虑。来歙于是主动请求说:“我曾和隗嚣在长安相遇。这个人开始起事的时候,以拥汉为名。现在陛下圣明的品德盛大兴旺,我希望能遵奉您威严的命令,拿着您的手书作为信物,前往陇地,隗嚣必然乖乖地来归顺您,那么蜀地的公孙述自然灭亡,不值得谋划了。” 光武帝认为说得对。建武三年,来歙开始出使隗嚣。建武五年,又恭敬地捧着皇帝的玺书给隗嚣。回来后,又前往劝说隗嚣归汉。隗嚣于是派儿子隗恂跟随来歙来洛阳做人质。封来歙为中郎将。当时太行山以东大体平定,光武帝策划向西接管隗嚣的军队,和他一起伐蜀,又让来歙传在达皇上的旨意。隗嚣部将王元劝谏隗嚣,隗嚣疑虑重重,因此好长时间犹豫不决。来歙向来刚毅,于是愤然责问隗嚣说:“国家因为你知道善恶,能看清兴盛和衰败的形势,所以拿皇帝的亲笔信尽情地表达心意。足下出于一片忠,派儿子做人质,这是君臣互相信任的结果。如今却想听信奸人的蛊惑之言,做招致灭族之祸的策划,背叛君主、辜负儿子,违背忠信吗?吉凶的抉择,就在今日。”想上前刺杀隗嚣,隗嚣起身入内,部署军队,要杀来歙,来歙从容地拿着节符登车离去。隗嚣更加愤怒,王元劝隗嚣杀掉来歙,派牛邯带兵围困他。来歙做人讲信义,言行一致,并且多次前来这里游说,(他所说的话)都可以得到核实、验证,西州的士大夫都信任尊重他,许多人都替他说话,因此能够免于难而东归。
建武八年春,来歙袭取略阳,率二千多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直达略阳,斩杀隗嚣守将金梁,趁机据守这座城池。隗嚣大惊说:“怎么这样神速啊!”于是调集所有部队几万人围攻略阳,开山筑堤,引水灌城。来歙和将士们誓死坚守,箭用完了,就拆掉房屋把木头断开制作兵器。隗嚣用全部精锐攻城,从春天到秋天,他的士卒疲惫困顿。光武帝于是大规模调集关东部队,亲自率领来到陇地。隗嚣的部队败走,对略阳的包围解除了。于是光武帝置办酒宴举行盛大宴会,慰劳、赏赐来歙,单独给来歙设个席位,排位在各位将领的上首,赏赐采歙的妻子绸缎一千匹。诏命来歙住在长安,监护所有将领。
隗嚣灭亡后,来歙就大规模置办攻战的器具,去金城攻打羌人,彻底打败了他们。陇西虽然平定,而百姓闹饥荒,逃亡的人随处可见。来歙于是倾茶仓库所有,转运到各县。用来赈济灾民,于是陇右地区趋于安定,通往凉州的道路也畅通无阻了。
建武十一年,来歙与盖廷进攻公孙述的部将王元、环安所据守的河池、下辨,攻陷了这两座城池,于是乘胜进击。蜀人非常恐惧,派刺客刺杀来歙,来歙受伤未死,派人紧急召见盖延。盖延见到来歙受伤的祥子,伏地痛哭,不能仰视。来歙叱责盖延说:”你怎么敢这样!现在我作为皇命在身的人被刺客刺伤,没有办法不能报效国家了,因此把你叫来,想把统帅军队的事托付给你,可你反而效仿小孩子一样哭泣吗!刀虽还长在我的身上,难道就不能下令杀了你吗!”盖延收住眼泪勉强起身,接受嘱托。来歙亲自给皇上写表章说:“我不敢顾惜自己,实在是遗憾没有尽到职责,因此使朝廷蒙受耻辱。治理国家以得到贤才为根本,太中大夫段襄,忠诚正直,可以重用,希望陛下裁决明察。”写罢扔下笔,抽出(刺进身体的)兵刃,气绝身亡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