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6 01:24:2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8分)
夜笛词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片花。
注:“同心花”是唐代妇女裁制衣服的一种同心花纹图样。
(1)诗中“皎洁”“寥亮”两个词用得妙,请你说说他们的妙处。(4分)
(2)对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可有多种解读,请写出你对这个形象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皎洁”可知正当月圆;月悬中天,将近午夜,万籁俱寂。“寥亮”的笛声打破了夜的寂静。这两句描绘了抒情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为裁衣妇“误剪同心一片花”交代了原因,以乐景反衬了裁衣妇愁思之重。
(2)这是一个思念爱人出门在外、心中充满愁思的少妇形象。也可指待字闺中思春的未嫁少女的形象。


本题解析:每点4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小题1:第一节用了哪些意象,这些各自独立的跳跃着的意象有何内在联系?(6分)
小题2:“重洋”与“两颗”的反差,准确地表达了东方民族怎样的性格?(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了挂图、代数、独弦琴、檐雨和桨橹等意象(2分)挂图可感美难触形,代数能晓情而无觅解,弦有音而独响,雨如珠而无线,桨橹靠近岸却不能抵岸。(2分)它们都是可以感受却不能明确、无法实现,正好传达了思念的深沉难消,缠绵难了的特点。(3分
小题2:表现了东方民族的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2分)虽然思念如“重洋”一样深厚,情感像海洋一样奔腾,但是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点细微的举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意象就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挂图、代数、独弦琴、雨、桨橹、蓓蕾、夕阳等,并不难找,但要注意题干的限制,是第一节。第二问较难,往往无从把握,难以下手。但如果能抓住本诗的题目,就能好理解一些。实际上,诗人把抽象的思念,比喻成挂图、代数、独弦琴、檐雨和桨橹等,赋于抽象的思念以具体的形象,把思念比作是“缺乏线条的挂图,无解的代数,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揪心的徒劳的思念呵!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和叠加,充分表现了“思念”的真挚和痛苦
点评:诗歌是通过诗歌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读诗歌,就须了解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现的。须了解什么是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哪些特征。
小题2: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较大,不易把握。应先理解“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这句诗的诗意,心的深处,是海洋。泪如海,思念如海,期待如海。最终翻腾不息的海语,溢满了两汪深湖,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映现了世间一切的真情。结合题目“思念”和题干“东方民族的性格”,答案的方向就能清晰了。
点评: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立足诗歌的全篇,即使是就诗歌的某一句来理解诗歌的情感也结合上下语境,乃至全篇。具体鉴赏时,要结合题目,要找出诗歌意象并把握意象的特征。有时还要联系作者,有注释,还要结合注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咏草
[宋]俞紫芝①
满目芊芊②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③,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④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⑤愁。
咏草
[宋]苏泂
天涯随意绿匆匆,只与牛羊践踏空。
挽着便堪供药味,谁令汝不遇神农。
[注]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寓居扬州。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芊芊:草茂盛的样子。③离馆:别墅。④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⑤金钗十二指美女。
小题1:俞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小题2:两首诗都以“咏草”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
小题1:俞诗以草为喻,借草的荣枯,抒发了胜地不常的人世沧桑,寄寓了诗人淡泊名利、恬适从容的人生追求。(2分)苏诗借“草‘遇神农’”,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生感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荒映月”“碧连秋”一个荒凉,一个茂盛,形成鲜明地对比。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小题1:“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3分)
??
小题2: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这句运用反衬(或衬托、对比)的手法(1分),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2分)
小题2:①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2分)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如“花明柳暗”“愁”等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花明柳暗”表现的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色的景象,而一个“绕”字,巧妙的把春色与愁绪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在此描写“花明柳暗”的春色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诗人的凄苦的愁绪,所以,这里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
小题2:在古代诗词中,“鸿雁”具有漂泊在外思乡却又无法归去的凄凉之意,而诗人在“欲问孤鸿向何处?”一句中,以“孤鸿” 的形单影只,生动形象的把诗人的孤寂之情表现出来;“不知身世自悠悠”,以“ 不知身世”的“孤鸿”来比喻自己漂泊天涯前途未卜的凄凉。答题时,重点抓住“孤鸿”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内心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古体诗,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刻画了一个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