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6:09:29 【

1、阅读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释】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为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小题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2分)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1分)
小题2:答案要点: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2分)表达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题干中“景与情关系处理上的独到之处”“独到”二字已经暗示了答题的重点,再加之“花满枝”与“远堪悲”这是显明的对比,所以本题不难。
点评:本题命题角度不错,考了思想情感也考了表现手法——乐景衬哀情。而乐景衬悲情也是本诗最大的特点和最成功之处。
小题2:回答本题的第二层含义要结合诗歌中“贫居”二字,此处的“贫居”不是诗人,而是百姓,所以诗歌的主旨就深华了。
点评:本题有有较好的区分度,因为大多数同学对第一层很容易就能分析出来,但如果思维力度不够的同学对第二层就会忽视了。但本题命题不够严谨,第一小题已经涉及到了诗歌的情感,本题与上一题有重复之嫌。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蘋(pín):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醉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A.来往议阴晴:行人来来往往,都在讨论着天气变化。
B.荷雨洒衣湿:听得雨打荷上,才发现下雨,才发现衣服被雨洒湿。
C.鹊声喧日出:喜鹊喧闹,似乎在告诉人们太阳出来了。
D.鸥性狎波平:波平如镜,生性爱水的鸥在水面尽情地玩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人月圆
宴张侍御家有感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注:吴激于北宋宋徽宗宣和年间奉命使金,被留不遣。北宋灭亡后,在张侍御家集宴,有宣和年间宫女出来演奏,感慨良久,遂有此曲。
(1)试问此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
(2)此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读下面这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两首诗都以??为题材,诗人都借?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 ?
2.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后者?
3.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送别(离别)?杨柳?
2.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
3.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表现出离愁的深重。(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诗的开头两句中“吼”字和“触”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2.【参考答案】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