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答案: 小题1:(1分)曲牌 小题2:(3分)A 小题3:(4分)(1)都写出江南水乡景色;(2)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有远有近,(3)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4)情景交融的写法等。(至少两点,每点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 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 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 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C ②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手法,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该是本诗的所谓“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此处是引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小题1:这首诗是怎样写出“早寒”特点的?(2分) 小题2:请赏析这首诗的颈联。(4分) 小题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表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早寒”的特点。 小题2:“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思乡,而且把这种情感一泄无余,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从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小题3:表达了作者既想隐居又想从政的矛盾迷茫的心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小题2: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所以第三联用“乡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 小题3: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 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文后问题。 [双调] 蟾宫曲·怀古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 注:非熊,指吕尚。 (1)首句中的“农夫”指??,称其为“农夫”,是因为??。 (2)第二、三两大句高度概括地写出了?。 (3)末句“蜀道寒云,魏水秋风”采用的是?的表现手法,其句意??。 (4)这首元曲虽然用典,但用的都是人尽皆知的典故,用语通俗,具有元曲?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诸葛亮,姜太公 (2)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回顾、凭吊和评价。 (3)借景抒情,千古功勋无非过眼烟云,于事无补 (4)雅俗共赏。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