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四)
2019-06-26 17:11:28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乖违、不顺 B.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等到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狂放、不拘礼法 D.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日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译文:?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译文:? (3)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
参考答案:(1)晋平公向师旷提问,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于”作介词,相当于“向”;“暮”是“晚”的意思,各占1分。整体句意1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也可译为“晋平公问师旷说”) (2)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呢?(“安有……乎”是反问句式,相当于“哪里有……呢”,占2分;戏:戏弄,开玩笑,占1分。) (3)年老而好学,好比点起蜡烛发出的光亮,与在黑暗中走路比,那样更好呢?(“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是一种比喻关系,“炳烛”即“点起蜡烛”,占1分;“孰与……乎”是一种固定句式,相当于“与……比,那个更……呢”,如《鸿门宴》“孰与君少长”,《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占1分;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占1分)
本题解析: 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提问,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发出光亮一样,与在黑暗中走路比,哪样更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茂,字休远,太原祁人也。祖深,北中郎司马。父天生,宋末为列将,以勋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谓亲识曰:“此吾家之千里驹,成门户者必此儿也。”及长,好读兵书,略究其大旨,性沈隐,不妄交游。身长八尺,洁白美容观。齐武帝布衣时,见之叹曰:“王茂年少,堂堂如此,必为公辅之器。” 高祖义师起,茂私与张弘策劝高祖迎和帝,高祖以为不然。高祖发雍部,每遣茂为前驱。师次郢城,茂进平加湖,破吴子阳等,斩馘万计,还献捷于汉川。从高祖东下,复为军锋。 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叛,茂出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给鼓吹一部,南讨伯之。伯之奔于魏。时九江新罹军寇,民思反业,茂务农省役,百姓安之。四年,魏侵汉中,茂受诏西讨,魏乃班师。六年,迁尚书右仆射。固辞不拜,改授侍中。时天下无事,高祖方信仗文雅,茂心颇怏怏,侍宴醉后,每见言色,高祖常宥而不之责也。十一年,进位司空。茂辞京尹,改领中权将军。 明年,出为江州刺史。视事三年,薨于州,时年六十。高祖甚悼惜之,赙①钱三十万,布三百匹。茂性宽厚,居官虽无誉,亦为吏民所安。居处方正,在一室衣冠俨然,虽仆妾莫见其惰容。姿表瑰丽,须眉如画。出入朝会,每为众所瞻望。 初,茂以元勋,高祖赐以钟磬之乐。茂在江州,梦钟磬在格,无故自堕,心恶之。及觉,命奏乐,钟磬在格,果无故编皆绝,堕地。茂谓长史江诠曰:“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乐既极矣,能无忧乎!”俄而病,少日卒。 ——《梁书卷九列传三》(有删改) 赙①:赠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大父深所异?大父:祖父 B.每遣茂为前驱?前驱:前锋、先锋 C.高祖方信仗文雅?文雅:文学之士 D.在一室衣冠俨然?俨然:庄重严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勋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高祖赐以钟磬之乐 B.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茂受诏西讨,魏乃班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高祖常宥而不之责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高祖信任、恩宠王茂的一组是 ①成门户者必此儿也?②每遣茂为前驱 ③给鼓吹一部,南讨伯之?④出入朝会,每为众所瞻望 ⑤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⑥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茂才几岁时,被长辈称赞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光宗耀祖扩大门庭的一定是这孩子啊。”后来王茂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B.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反叛,朝廷派王茂出任都督江州诸军事兼江州刺史,并赐给鼓吹礼乐一部,让他到南方讨伐陈伯之。王茂不负所托,赶跑了陈伯之。 C.当天下安定后,高祖开始信任文学之士,使王茂等武将心中很不高兴,王茂酒醉后,常常把不满表露于言色,高祖于是渐渐疏远了王茂。 D.王茂在江州刺史任上,曾梦见钟磬从架子上掉下来,他认为钟磬是皇上赐予的,无故掉在地上,说明皇上不信任自己了,因此心忧成疾不久就病故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读兵书,略究其大旨,性沈隐,不妄交游。(3分) 译文: (2)时九江新罹军寇,民思反业,茂务农省役,百姓安之。(3分) 译文: (3)及觉,命奏乐,钟磬在格,果无故编皆绝,堕地。(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D.俨然:整齐 2.B。( A.以,前一句表凭借;后一句为“把”。 B.所以,表凭借,译为“用来……的”。C.乃,前一句为“于是、就”;后一句为“竟、竟然”。D.而,连词,前一句表顺承;后一句表转折。) 3.C. 4.B.(A.王茂的父亲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C.“高祖于是渐渐疏远了王茂”文中无据。 D.“说明皇上不信任自己了”错。) 5.(1)译文:喜欢读兵书,大略通晓兵书中的大义,性格深沉稳重,不胡乱结交朋友。(“”略究“沈稳”各1分,句意1分)(2)译文:九江郡刚刚遭遇兵祸,老百姓渴望回乡务农,王茂简省劳役致力于农业生产,老百姓很安定。(“”罹“务农省役”各1分,句意1分)(3)译文:就命人奏乐,钟磬摆在架子上,果然绳子无故的都断了,钟磬掉到地上。(觉”“格”“编”“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茂,字休远,是太原祁县人也。祖父叫王深,担任北中郎司马。父亲王天生,宋末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王茂才几岁时,被祖父王所看重,王深常对亲人相识的人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光宗耀祖扩大门庭的一定是这孩子啊。”等到王茂长大,喜欢读兵书,大略通晓兵书中的大义,性格深沉稳重,不胡乱结交朋友。身高八尺,面容白皙漂亮。齐武帝还是一介平民之时,见到王茂感叹说:“王茂年纪轻轻,相貌堂堂,一定会成为公辅大才。” 高祖起兵,王茂私下里与张弘策劝高祖迎和帝,高祖却不以为如此。高祖发雍部,每次都派遣王茂为前锋。军队抵达郢城,王茂进攻平加湖,击破吴子阳等,斩杀敌人数以万计,回来到汉川报捷。又追随高祖东下,再次担任前锋。 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反叛,王茂出任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朝廷赐给鼓吹礼乐一部,到南方讨伐陈伯之。陈伯之奔逃到魏。当时九江郡刚刚遭遇兵祸,老百姓渴望回乡务农,王茂简省劳役致力于农业生产,老百姓很安定。四年,魏进犯汉中,王茂接受诏西讨,魏于是班师回军。六年,担任尚书右仆射。王茂坚决推辞不拜,改授侍中一职。当时天下无事,高祖正信任文学之士,王茂心中很不高兴,侍宴酒醉后,每表露于言色,高祖也常常宽容不责备他。十一年,进位为司空。王茂辞去京尹,改任中权将军。 第二年,出任江州刺史。在职治理三年,死在州任上,时年六十。高祖非常悼惜,赐钱三十万,布三百匹。王茂生性宽厚,居官虽无美誉,亦为吏民所安。居处方正,在一室也衣冠严整,即使是仆妾也没人见过他懒散的样子。姿容瑰丽,须眉漂亮如画。出入朝会,常常被大家所瞩目。 起初,王茂以元勋,高祖赐给他钟磬之礼乐。王茂在江州刺史任上,梦见钟磬在架子上,无缘无故自己掉下来,心中很不高兴。等到睡醒了,就命人奏乐,钟磬摆在架子上,果然绳子无故的都断了,钟磬掉到地上。王茂对长史江诠说:“此些乐器,是天子用来赏赐功臣的。乐器既然到头了,我能无忧吗!”不久就病,没几天就死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②,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⑤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 B.工丹青 工:主管。 C.予以此图质之 质:询问。 D.昏礼宜昏 昏:结婚。
|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 A.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 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 B.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 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 C.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 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D.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
|
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4分)?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4分)?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⑴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⑵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
⑶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
本题解析:
小题1:工,擅长。本题考了实词,有些是我们在课本中学过的,如“从事、工、质”,但意义不一样,需要我们在语境中推断合理的解释;“昏”则考了通假。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A项第二句是路人旁观看热闹的;B项第一句所描写人物,虽然也在嫁娶场面中,但并不理解“送亲”的意义,和“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不同,更多的是看热闹,注意题干中“送亲”“迎亲”是加了引号的,意味着必须是和“送亲”一事相关。第二句中的两个童子,则是瞭望报讯的,和“迎亲”一事相关。但这一选项有相当的迷惑性,若无更明确的选项,这项可为备选答案。D项第一句写迎亲一方的。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小题3:断句首先要依据句子的结构,断开后不能有残缺或赘余;其次要注意句首句末的常用词语。在“文债”后增加一处停顿更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断句。
小题4:第一句:家,居住。谙,熟悉。第二句:苦,为……所苦,苦于。前“以”,表时间介词,在。后“以”,来。第三句:或,有的。然,这样。须,名词作动词用,长胡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附译文】
村落嫁娶图记?
某年春天的二月,我在京师锦衣卫任职,。周君拿出所說的《村落图》给我看,看他的神色,好像非常喜欢的样子。(他)请求说:“你一定要替我为它写篇记。”重复请求了多次。(申:重复)于是就把它放到巾箱中就带回去了。
回去后临近年底了,还不知这幅画的底细。有个姓华的读书人,世代住在江北,非常熟悉村落的情况。擅长画画。(他)来拜访我,我拿出这幅画向他请教,说:“你懂画画,就像我懂写文章一样。冒昧地问一下,身为女性却骑在牛身上,为什么呢?”(他)说:“这是农家出嫁的女子,不能(替她)准备轿子,就用牛作了代步的工具。一个仆人牵着牛走,是疼爱他的女儿,不让她自己控制牛。骑的牛也是她到婆家的见面礼。”(我又问:)“又有一个仆人拿着伞来护着她,为什么呢?”回答说:“婚礼应该在黄昏的时候举行。到了黄昏的时候呢,农家苦于油灯蜡烛的花费大,送嫁迎娶就安排在白天了。用伞来遮挡阳光,也是疼爱她啊。一个老妇紧帖在牛头边走着,一个老头在牛后面慢慢地跟着,是送女出嫁的父母。一个年纪更大的老头柱着拐杖站着,一个年纪更大的老妇站在门口望着。一个小孩稍大点,牵着一个更小的幼儿,指着前面的情形说给他听。所有人神色都像抽噎流泪的样子,是因为离别而伤心。牛前面四个人吹吹打打,是婆家派来迎娶新娘在前面引路的。路边上有两头驴,一前一后地走,骑在驴上的,是乡村中的女艺人。跟在驴后面用胳膊夹着筝和琵琶的,是乡村女艺人的仆人。又有盘坐在小车边上的,是赶车人。全都是和新嫁娘不期而遇看热闹的。离那个林子不远,将又要经过一座林子,两个小孩欢呼跳跃着去报讯。一个女人从篱笆内出来,手上抱着一个婴儿,又有一个小孩牵着她的衣服走。农田里有两个农夫,正在锄草又停了下来。这些人都是碰见这事在说说笑笑的。”(我又问:)“离这个地方很远,又有一片林子很茂盛。竹篱茅屋,也和出嫁女子的家差不多。门外有个男子,穿着体面,又有胡须,谦恭地站着,是谁呢?”(回答说:)“这个人是她的夫婿啊。古时男子三十岁娶妻,近代只有农家有时这样,所以已到壮年而且长了胡须。站在那里等候,是要引导新妇进家门。两个妇女上前来咨询,是新娘的妯娌一辈的。她们将要上前去慰劳新娘的父母,并且迎接他们。两个人提着酒坛,一个人拿着酒壶,(这)是迎接慰劳新娘家人的用品。一个女仆跟在后面,是防备有事情要使唤。两个小孩高矮不一,跟在后面,那个稍大点的指着前面告诉小点的小孩,像是在说新娘子到跟前了。一个老婆婆在门口站着张望,是在观望情形探听消息,以便应付迎新礼仪上有什么紧急的事情。”
我听说这些,开玩笑说:“你真是个乡村中的人啊,对乡村了解得这样真切。我也不用尽心尽力地另行构思文章了,就用你的话给这幅图画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行吗?”华生笑着说:“这就是所说的一根草茎(经您一写成文章)就变成了一丈六尺高的金塑之身了,有什么不可以呢?”当时天很冷,就叫随从的人用嘴呵气融解冻了毛笔,写下了这些话。
(选文生活气息浓厚,民俗色彩强烈,似乎是在高考中第一次见到这类文章。选文语言质朴无华,但对画面的介绍条理清晰,画中场景历历在目,场中人物神态毕现,相关民俗也是娓娓道来,竟是一篇难得的奇文,体现了命题人独到的眼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①,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①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
1.将文段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
(2)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2.本段文字说明严师出高徒,师严然后道尊。(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