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小题1: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小题2:喜爱之情。①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②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③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怀才不遇之情。①前两句写来源:91考试网景,后两句抒情。②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③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两种看法都正确。解答时选择一种,确立一种观点,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张十一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作者做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被贬谪,诗人有感作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小题2: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但花开的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⑴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注]。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答:?▲?▲?▲?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之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4分)
答:?▲?▲?▲?
(3)作者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来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对比。愁。? (2)(4分)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3)(4分)秋色入心即为“愁”,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后两问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miǎo)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1)此诗写景紧扣“秋”字,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秋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霜露,黄叶,寒花。
(2)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前六句借景抒情: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借一系列悲凉秋景传达出内心的落寞和孤愤之情;后两句化用典故明情:借庄子的“机心”之言,故作旷达,表达自己很久以来已不在意仕途得失,没有了机巧之心,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的无奈之情。
(如果答“后两句化用典故明情:表达诗人沉浸在自然景物之中,忘却了任途得失,没有了机巧之心的旷达之情”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