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6 17:54:00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
?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选自《宋史》)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稍:稍微 B.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祀:祭拜 C.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辟:通“避”,躲避 D.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意,料想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顺张贵英勇无畏的一组是(? ) ①贵先登,顺殿之 ?②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 ③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④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 ⑤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 ⑥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将领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 B.张贵率军突围时,元军“皆辟易”,只是由于叛兵的出卖,使得元军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才导致突围失败,自己被擒,被杀。 C.张贵突围前派遣两名士兵赴新郢求援。这两名士兵,在重围中置生死于度外,成功突围,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两名士兵表现得无比英勇。 D.在各船中装备各种作战工具,入夜过了三刻后才启航出江,并用红灯作为信号,能看出张顺张贵在率军解救襄阳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单选题 下列语句,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失其所与,不知 ⑥填然鼓之 ⑦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⑧木直中绳,鞣以为轮 ⑨对镜帖花黄 ⑩著我旧时裳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⑥⑦⑧⑨ D.③⑦⑨⑩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吾其还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君既若见录——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杀沛公于坐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智除奸佞 杨文襄①,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②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③,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曰:“即不济,奈何?”公曰:“他人言,济不济未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④,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⑤,令科道⑥劾瑾,劾中多波及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綵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⑦,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委蛇卷十三》) 【注】①杨文襄:即杨一清,字应宁。少年时以神童荐为翰林秀才,后为太子太保,死后谥文襄。内臣:宦官。②瑾:即刘瑾,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头子。③平贼事:即讨伐安化王一事。④端绪:头绪,条理。⑤内阁:明清两代的政务机构,明太祖废宰相设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上办理政务。⑥科道:明清吏、户等六科京畿等各道监察御史统称科道。⑦外庭:指宫外的百官,与近侍之臣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诡言请屏人语诡:诡计 B.没其兵器没:没收 C.上必就公问就:接近 D.断不济事济:成功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以危言动永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乃进内变疏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 C.①即于袖中出二疏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小题3: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文襄所以称‘智囊’”的一组是
①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②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
③即不济,奈何?④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
⑤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⑥此疏入,瑾遂正法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文襄曾和张永一同领兵讨伐安化王,在军营谈论到刘谨为非作歹之事情时,嘱咐张永,让他在班师回朝面见皇上的时候,要呈上弹劾刘瑾的奏章。
B.张永按照杨文襄的计策行事,果然顺利成功。齐瑾被抓手后,奉命押送南京。刘谨上书请求皇上给他几件破衣遮体,皇上可怜他,下令将百十件旧衣服给他。
C.张永把吏、户、兵、礼诸部上奏弹劾刘瑾的奏章拿到左顺门对谏官说:这些奏章涉及的人很多,不要改动反映的情况,赶快呈上奏章。
D.刘谨被正法,很大程度上是靠张永之力,但如果没有杨一清为他出高明的主意,张永也办不成此事,杨一清不愧有“智囊”之名。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3分)
(2)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3分)
(3)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4分)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负而前驱 负:背着? 及凯旋而
纳之 纳:收藏
B.吾遗
恨也 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本来
C.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泣下沾襟 泣:哭泣
D.尔其无忘
乃父之志 乃:你的 岂非
人事哉 人事:给人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