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7:56:46 【

1、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星翼轸,地接衡庐——分:分野。
B.宇文新州之范——懿:美好。
C.遥襟畅,逸兴遄飞——甫:刚、顿时;迅速。
D.家君作,路出名区——宰:宰相。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义田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成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犬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予尝爱晏子好仁,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居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谓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家居俟代者——屏:摒弃
B.而力未者二十年——逮:达到
C.君之赐乎——彰:使……显著
D.予尝晏子好仁——爱:仰慕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择族之长贤者主其计
  ②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B.①是隐君赐也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C.①规模远举
  ②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D.①操壶瓢沟中瘠者
  ②吾属今之虏矣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作者敬重范文正公“义举”的一项是
[? ]

①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②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③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④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⑤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
⑥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述了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抱负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乐善好施、救济族中穷人的事迹。
B.范仲淹存有购置“义田”的志向二十年,但终其一生贫穷,只得以“施贫活族”传给子孙,由子孙实现他的理想。
C.作者认为范仲淹办“义田”的举措比晏子更接近孟子的要求,并且他的做法似乎更高明、更有远见。
D.本文赞扬范仲淹义举的同时,也斥责了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却只顾自己的达官贵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A
3.C
4.B
5.(1)当他显贵的时候,购置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一千亩,称为“义田”。
  (2)孟子说:“亲爱亲族,因而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能够爱惜万物。”晏子是接近这一点的。
  (3)只是敬重他的义举,因而把它写下来,以便在世上流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为
[? ]
A.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参:检查。
B.吾尝而望矣——跂:提起脚后跟。
C.顺风而呼,声非加也——疾:快。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心躁也——用:由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一队而敌之,必也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①聝(ɡ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一队而敌之当:率领
B.必也地千里攘:夺取
C.挺刃交兵:士兵
D.之以礼乐导:教导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喟然叹曰顺风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其类异也作《师说》贻之
C.则由无所施皆出于此乎
D.夫子何选盘盘,囷囷焉,蜂房水涡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B.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
C.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
让百姓修不了城墙,越不过护城河。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表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B.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C.孔子赞赏子路之“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D.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小题5:上文中,子路、子贡和颜渊在农山之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简要评价。(8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1)我因瘦弱而被同伴瞧不起,被羞辱得实在厉害,不如死了的好。
(2)北齐文宣帝因为聚集了这么多人而十分恼怒,便统领几万精锐人马,御驾亲征,想要杀掉他。
小题5:
要点:①(1分)能准确把握某一人物之“志”;②(1分)有观点且观点正确③(1分)能做出评价,言之成理;④(1分)语言通顺。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挺刃交兵”中的“兵”应为兵器的的意思,而交兵则是交战之意。故答案选C。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均为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原因;连词,表目的。C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D疑问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
小题3:“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的正确意思是“使他们在城市里不必设防,两国边境不越境”。故答案选D。
小题4:结合原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可知孔子肯定的是颜回,而不赞同子路和子贡的观点。
小题5:
子路骁勇善战,希望披上铠甲,迎战于敌军,凯旋而归;子贡善辩,希望游说两国之间,以辩才解决争斗。然而到了颜回的时候,颜回却退而不对,直到夫子请他谈谈自己的志向,颜回才述说自己的理想。可见,颜回个性谦和,不喜与人争强斗胜。
子路勇敢能战,但战争未免劳民伤财,所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会使人民生活困苦、流离失所、身心不安。子贡善辩,但能言善辩,亦有需善辩之时机,便是两国间的交战。如此,亦不是太平安宁之世。唯有颜回,愿以德辅佐圣王,以礼乐治国,希望百姓们安居乐业,变兵器为农器,永离那战火嚣烟,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人民生活安宁。这也正是夫子之志,希望世界大同,百姓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社会里。也难怪夫子从中选择了颜回。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表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丰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结实
B.乡人亦杂立众中,引注目衣领
C.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然惊异的样子
D.乡人愦愦,憨状可掬愤恨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车数百梨,老纳止丐一策之不以
B.于是掬梨大啖,尽年九十
C.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去濯清涟不妖
D.蠢尔乡人,又足怪。徐公能及君也
小题3:故事很讲究前后照应,下列各组句子不含前后照应的一项是(?)(3分)
A.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
B.我特需此核作种。
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C.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
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
D.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
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3分)
(2)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4分)
(3)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道袍的道士,在车前请乡下人施舍他一个梨。(3分)(2)并向观众要热水浇灌。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4分)(3)他被市人嘲笑,是有原因的啊。(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领:脖子? C粲:露齿而笑的样子。“众星粲以繁”中“粲”的意思是“明亮,鲜明。”“予授子之粲兮”中“粲”的意思是“上等白米。”? D愦愦:昏乱,糊涂。
小题2:B将要。 A其中;那。? C修饰;转折。? D什么;怎么。
小题3: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写僧人的慷慨大方。“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写一部分人没有善心,只知道自己挥霍。没有照应。
小题4:翻译句子要逐字翻译,然后组合成句,语句要通顺,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丐”“有道士,破巾絮衣,定语后置。丐于车前,介宾短语后置句。”“汤、好事者、沸沈”“其见笑于市人,被动句。”“以”。
附【文言文译文】
有个乡下人推着一车梨到街上卖。因梨的味道香甜,所以他要价很高。这时,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道袍的道士,在车前请乡下人施舍他一个梨。乡下人粗野地呵斥他,他却并不走,乡下人更为恼火,大声责骂他。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我只是请你施舍一个给我,这对于你也不算什么大的损失,你不给倒也算了,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旁边围观的人也劝乡下人挑个最差的梨给道士,打发他走算了。而乡下人却坚决不肯。
酒店里一个伙计见外面吵闹得不可收拾,于是自己出钱买了个梨,送给道士。道士向他表示感谢。然后又对围观者说:“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是什么。我有很好吃的梨,拿出来请大家一同品尝。”有人说:“你既然有好梨,为何不自己吃呢?”道士说:“我需要这个梨核作树种。”于是他大口大口地把梨吃下去,将梨核放在手上,解开肩上破土的工具,挖了个数寸深的坑,先把梨核放进去,然后又用土盖上,并向观众要热水浇灌。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在众人的注视下,梨树的嫩芽出土了,渐渐长大;忽然间便长成了树,树叶茂盛;一会儿就开了花;又一会儿便结了梨,个大芳香,压弯了每个树枝。道士就从树上摘下梨送给观众,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摘完了梨。梨赠完后,道士就用长刀砍梨树,砍了很久,才把梨树砍倒;然后把还长着叶子的树杆扛在肩膀上,非常从容地走了。
当道士开始变戏法时,乡下人也夹杂在人群里面伸长脖子、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竟忘记卖梨的事。当道士走远后,他才回头看车子,发现满车子的梨都没有了。乡下人这时才醒悟过来,刚才道士分给大家的梨原来都是自己的梨。他又仔细检查车子,发现有个车把不见了,是刚刚砍断的。他十分愤怒,急忙去追道士。转过墙角,只见被砍的车把在墙脚下,才知刚才砍的梨树本来是自己的车,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此事成为满街市民的一个笑柄。
异史氏说:“乡下人那副昏乱糊涂的模样,十分痴傻,他被人讥笑,是有原因的。我每每见到一些乡中没有爵位的富有人家,当良朋至亲有所求时,就表现出十分愤怒的样子,而且计算着说:“这是可用数天的物资了。”有人劝富有人家救济有危难的人,或施舍饭食给孤独无依的人,他们就愤怒计算着说:“这可足够十人五人的食用了。”甚至父子兄弟间,极少的金钱也斤斤计较。但当他们不节制地赌博时,就散尽家财也不吝啬;自己大祸临头,就会用尽家财赎命。好像这类事情的例子,正是说之不尽。相对而言,愚蠢的乡下人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词语..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