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2019-06-26 18:15:1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2)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各占春”描写的是什么景象?(2分)
(2)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1)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必须指明花和花影)(2分)
(2)同意。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2分)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2分)(如不同意,只要自圆其说也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4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2分)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凄悲凉之情。(2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委婉深致地表现了出来。(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或增强了感染力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中“萧萧”和“淅淅”都营造出一种凄楚萧瑟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凄悲凉之情。
小题2: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回到下列问题。(7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小题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小题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1分)? “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声”的凄凉和村落的稀落,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2分)
小题2:①下阕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1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却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2分,少年时期1分,现在1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通过仔细品读上阙的词句大意,来体会感悟其蕴含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由灯火、黄昏可体会出其昏暗的意境;“山头来去云”以来去飘然的云来衬托词人飘忽不定的凄苦之情;“鹧鸪声里数家村”,可抓住“鹧鸪声”、数家村来感悟,鹧鸪声声,暗含凄凉,“数”表现出了村子稀落萧瑟荒凉;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词句中的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体会和感悟其营造的意境。
小题2:此类题根据词句的关键词来分析,如“挥羽扇,整纶巾”,可以联想到年少时像诸葛亮当年一样风流潇洒,意气风发的情形,故属于运用典故的表现手法;由注释可知,“赋招魂”“多误身”皆为用典故的表现手法;由“如今憔悴”,同年少时的“挥羽扇,整纶巾”形成鲜明的对比,故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突出表现的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来表达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答题时,可先结合词句分析,再答作者思想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色香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既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又表明它颜色洁白,香气高雅,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一树寒梅,疏影横斜,闲静独幽,胜境超然,涵咏之中,别有一番情趣。(意对即可)
?(2)对比,下阕描写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