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五)
2019-06-26 18:15:1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下面问题。
古 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飚(biāo)风:暴风。②修修: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③思:悲。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这三句写秋风萧瑟,诗人愁情满怀,出入难安,无计摆脱。 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何人”“谁不”,以两个反问表明,除了诗人以外,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
C.“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两句,描写了北方边地的树木被狂风吹得枝叶干枯,给人以萧疏之感。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表明诗人离家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重,因而日见消瘦,衣带渐宽。
(2)这首诗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两句堪称写愁妙笔,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两道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诗骨”,指诗中 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这首诗的“诗眼”“诗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颔联、颈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其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1.诗人以?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又以?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每空1分,共2分)
2.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4、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寓 驿 舍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小题1:“九万里中鲲自化”运用了什么典故?出自何处?(2分)
?
小题2:颈联有何表达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
小题3:请分析尾联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4分)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