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6 18:45:08 【

1、单选题  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在先秦诸子散文里,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B.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幻想国家退回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他的思想,是完全消极的。
C.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他提倡仁政和王道,并在各诸侯国中间积极游说。
D.儒家和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又有互补性,共同影响了我们民族思想的发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猴群盗食田粮?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之去?腾跃
C.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智能亦自可韬?语妻曰……
B.非徒武力雄一时也?越关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尽?吾病死,汝亦饿死耳
3.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逾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良尔弓,直尔矢良:好的
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通“渝”,改变。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慑:屈服,改变
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党:一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况乎弛焉以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此立志之最先者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亦尝观于射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阐述了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目的是为了下文用来比喻做学问时目标与条件的关系问题。这个比喻恰当、直截、鲜明。
B.文章第三段说立志以后,就要寻找达到志向的方法。达到志向最好的方法就是无论做什么,处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要坚持自己的志向不动摇。
C.文章第四段说如果立志,做到圣人也是可以的,并以孔子为例来说明普通的人要成为圣人最重要和最急迫的就是崇尚志向。
D.全文充分论述了立志对于求学者的重要作用。感情殷切,议论精简有力,引譬喻类,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荀子·臣道》)
1.孟子和荀子的话均阐述了君臣关系,请写出《论语》中讲述君臣关系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论语》相关语句及上面两段文字,概述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观点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