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 题:
碧 瓦 范成大①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共。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反对议和,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请解释诗歌为什么要以“碧瓦”为题,并赏析“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令人联想到华美宅邸,深楼大院,暗指南宋小朝廷醉生梦死,不问国事的丑态,“无风……共”表面写景,实际是感情至深的情语,寄兴亡之感于明丽的景物中,批评南宋朝廷沉醉狂舞,不问国事的做法。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6分)
新 年 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为南巴尉时所作。
小题1:(3分)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小题2:(3分)这首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新年到来之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身处异乡的孤独之情,被贬谪的悲愤之情,对处境的无奈感伤。(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1:用典抒情,作者以贾谊自况,对身受的遭遇怀着愤慨之情,并感慨像贾谊贬谪长沙的日子还要多少年。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用典抒情,借典故说自己的遭遇。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二首 (其一)
(宋 )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注:①米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米”。
小题1: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有“往来泛宅浮家”的想法? 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景物(找出三个2分,四个3分);营造了一种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2分)
小题2:因为作者看到画作《潇湘图》的优美景致后,非常喜欢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2分)想像自己能够穿绿蓑衣、戴青箬笠在画面中的美景中生活(2分)。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上的景物应该很好找出:晓山、横雾、远水、平沙。那么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这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诗句中的“淡淡”“茫茫”要抓住,晓山横雾淡淡,远水平沙茫茫,淡远迷蒙的意境由此生成。
小题2:试题分析:把握“往来泛宅浮家”句,要关注其前一诗句。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上的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对画作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便流淌出来。作者沉浸于画境中,看到画作《潇湘图》的优美景致后,想像自己能够穿绿蓑衣、戴青箬笠在画面中的美景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点评: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就意象本质而言,它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是寄寓作者主观之情的客观物象。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感受形象,理解形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审美愉悦的过程。因此,鉴赏诗歌,就要着重分析意象的特征,包括意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涵义。所以说,不从意象出发,就不仅无法进入优美的诗境,而且无法领悟诗词的主观思想和情感。 而意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诗词就是选取一些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典型的意象来创造其作品感人的艺术魅力的,所以,我们鉴赏诗词,首先要注意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然后透过意象和意境揣摩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当然,意象也不是解读诗歌的唯一介质,有些诗歌的解读还要非意象词语。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7分)
客发笤溪?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tiáo溪是流经作者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小题1:“客心如水水如愁”这一句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
小题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1分);又将流水比作客愁,突出诗人羁旅之愁的绵长。(1分)
小题2:通过听、视两个角度表现心情: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恍悟确已到家(2分)。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句“客心”,指离乡在外的心情,通常说来,免不了一个“愁”字。然而作者并不直接将“客心”等同于“愁”,而是在“客心”与“愁”之间,阑入“水”的意象,连用两“如”字绾结三者,使“客心”与“愁”产生距离,仿佛两事原本了不相干,只是因为都与水有相类之处,所以经由水偶然牵合在一起似的。起手故为曲折,用笔摇曳而蕴藉。
以水喻愁,古人诗中其例甚多,喻义不止一端:或以水喻愁绪的深,如唐彦谦《留别》:“龙潭千尺水,不似别情深”;或以水喻愁绪的长,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或以水喻愁绪的百转千回,如温庭筠《锦城曲》:“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等等。叶燮的喻义又是什么?通过次句可以确认,他是用水流之急比拟愁绪之浩荡,并且这愁绪同水一样,均是指向他的家乡。
小题2:后两句顺着“容易”而来。何以见得舟行容易?河水流速迅疾,使归舟走得很快。从不知不觉间已近故乡见出。叶燮乃江苏吴江人,乍闻吴语,自然倍感亲切。第三句的“忽讶”,点出舟行速度快得出乎意料。末句由听觉拓展至视觉。此时故山尚未在望,然而作者藉由明月,先点出故乡近了。月光原是遐迩普照的,照着故山的月光也照着我的船头,这是正常现象,殊不足以证明我离故乡之近。然而这句诗明明传达出一个讯息:故乡已经不远。这不是一个理性的证明,而是一个艺术的证明。突然间,船窗外传来家乡话,一抬头,家乡的山月正好高悬船头,顿时,归家的惊喜之情油然而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宋亡后,隐居苏州。
小题1:这首诗写了菊花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独立清正,坚贞不移。
小题2: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坚守高尚情操、宁死不向元朝投降的民族气节及斗争精神。
本题解析:
小题1:要回答菊花的特点,应先在诗中找出描写句话的诗句。“花开不并百花丛”,写出了菊花独立清正的节操;“独立疏篱趣无穷”写出了菊花的怡然自得的心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写出菊花坚贞不移的气节。
小题2:这首诗写的是菊花,表现的当然使作者的情感或观点,因此表现手法应当是托物言志。至于表达的情感,可根据上题菊花的特点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