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七)
2019-06-28 17:22:5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6分)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小题1:首联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1分)
小题2: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生活景象?(3分)
小题3: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
(2)?,鸟倦飞而知还。?,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
(3)?,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
(4)守着窗儿,??,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5)?,茂林修竹,____?,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8.作者在诗中描写了一匹怎样的马?(5分)?
9.诗中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运用了怎样的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那些景物?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