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八)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 B.舍人的“相与谏”既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蔺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 D.廉颇的“负荆请罪”既表现了他真诚坦率、知错必改的一面,也表现了他喜爱争权夺利的一面,比较全面的塑造了廉颇的人物形象。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每小题3分)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于)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旁碑。人问曰:“卿能谙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
(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诏除黄门侍郎除:授予官职
B.太祖辟为丞相掾 辟:征召
C.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识:认识
D.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典:掌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蔡邕见而奇之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①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②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C.①以西京扰乱,皆不就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①太祖辟为丞相掾②古人以俭为美德
四、(35分)
小题3:翻译下列各句(10分)
(1)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4分)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月非常也。(3分)
小题4:第I卷文言文中,传主王粲被蔡邕称为“有异才”,请简要概括王粲有哪些方面的异才。(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1)他擅长写文章,提起笔来一挥而就,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以致当时的人们常常以为他是事先构思好的。然而,即使再加以精心推敲,也不能写得更好了。(4分)
(2)我不能早重用您,现在事情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3分)
(3)(我)所以排遣将领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啊。
小题4:为曹操献计,有谋略;博物多识,问无不对;记忆力强;文思敏捷,挥笔便成。(一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多为一词多义,如果此题仅按一词多义理解则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还要联系上下文看看是否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此题考查的实词大多是古今异义词,A项“除”古义授予官职,今义没有这个意思了;B项“辟”古代取士的一种方法; D项为多义词,这里作动词。C项“识”通“志”,意为记。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和活用现象的能力。文言虚词和实词一样也大多是多个义项的,而意义不同是由于用法(即语法功能)不同造成的。A项①奇,意动用法,认为……奇特,②奇,形容词,奇特;B项①尽,副词,全部,②尽,动词,完;C项①以,连词,因为,②项以,连词,而且;D均为动词,当作,作为,是。
小题3:本题考查考生文言翻译能力。文言翻译,除关注文言实词虚词所涉及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外,还要注意是否包含特殊句式,这些都是考点,有时也是得分点。此题后两句考课文翻译。本题疑难词语:(1)属文(写文章)、宿构(事先构思)、精意覃思(精心推敲)、加(超过)(2)子(你,古代表尊称对方)、急(有急难,形作名)、是(这,代词)寡人之过也——判断句(3)所以……者,……也(因果判断句)、出入(偏义复词)、非常(意外变故,古今异义)。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传主主要形象的鉴赏能力,此题考查的是赏析传主王“有异才”的方面。传主形象是由传主的事迹表现出来的,反过来按图索骥,沿着传主异才的方面去筛选传主的事迹就是本题的答案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②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稗③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④矣。或曰:书已入圹⑤。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大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掠:拷打。②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③亲身之棹(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裨为最里层的棺。④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⑤圹:墓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则躬樵汲 樵:砍柴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D.守藏而布之 布:书写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王好战,请以战喻
B.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定附身衾衣,乃卒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项是( )
①久之,始归故里
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④请贰之,弗许
⑤吾以尽吾年耳
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稗弗能易也。吾忍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1)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他逃走了。
? (2)过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
? (3)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幸亏他的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注],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选自中华书局《欧阳修全集》2001年第1版,有删改)
[注]子云:西汉扬雄,字子云。仲淹:隋末大儒王通,字仲淹。杨雄著《太玄经》模仿《周易》,作《法言》模仿《论语》;王通作《元经》模仿《春秋》,作《中说》模仿《论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患:担心
B.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责:责备
C.方勉焉以模言语勉:努力
D.徒见前世之文传徒:只,仅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及少定而视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于是余有叹焉
C.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B.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C.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D.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非尔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译文:?
⑵ 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
译文:?
⑶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⑴ 如果不是您的文章辞采丰茂,文意雄健,气势充沛有不可阻挡之势,凭什么达到这种境界呢?
⑵ 世上那些想借助别人的称赞来抬高自己,借助别人的力量使自己升迁的人,从我欧阳修这里能得到什么呢?
⑶ 这就是能求得圣人之道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责”应解释为“要求”
点评: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小题2: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而”并且、表递进关系。B项第一个“焉”是代词,“他”;第二个“焉”是兼词、于此。C项第一个“者”是代词,“……的人”;第二个“者”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D项二个“若”是都表如果。
点评:要想在高考中准确解答古文虚词选择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足够的积累,即充分地把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仔细审题,要辨清题目所指,是词的用法,还是词的意义,或者是意义和用法,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三、认真进行语法和语境分析,注意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文析词,不可马虎,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小题3: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注意句末语气词“矣”“焉”“者”“也”等后面可断句。参考标点: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点评: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小题4:注意得分点:(1)尔:你的;沛然:气势充沛的样子;何以:宾语前置,凭借什么。(2)假:借助;进:使动用法,使……升迁;“奚取于修焉”宾语前置。(3)所以:表原因;鲜:少;判断句式。每句句意通顺一分。
点评:文言句子的翻译一定要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这样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好,因为它关乎整个句子的翻译和翻译的得分。而要把握住这一点,高一的时候,就要做好这方面的功课。比如本题中的“所以”就要明白它有两种用法:……的原因;用来……的(途径、工具等)。遇到句子中出现了这个词,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附: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呈先辈吴充足下:日前承蒙您写信并寄给我三篇文章,打开一读,便觉得浩瀚博大,似乎写了成千上万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您的文章辞采丰茂,文意雄健,气势充沛有不可阻挡之势,凭什么达到这种境界呢?然而还是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那些想借助别人的称赞来抬高自己,借助别人的力量使自己升迁的人,从我欧阳修这里能得到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能求得圣人之道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充分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文人只要努力写作就足够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可是越发达不到效果。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是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学到,
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现代汉语。(10分)
小题1: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大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5分)
小题2: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在这之前,安定太守收受贿赂强取钱财,声名败坏,凉州刺史、汉阳大守都老昏庸不能胜任职守,却全都依仗权贵势力,不遵守法度。
小题2:(5分)并且又非常厌恶宦官,不与他们交往,于是皇宫内外全都怨恨他,就一起诬陷皇甫规用财物贿赂各支羌人,皇帝责备皇甫规的诏书接连不断。
本题解析:
小题1:重点注意“受取”“狼籍”“并”“堪”“倚恃”等的翻译,其中“狼籍”一词的含义只能结合上下文分析得出。
点评:本题的得分点大多为常用词,但“狼籍”一词比较偏,学生可能难以翻译出来,当然这也是检测学生能力的好材料。
小题2:重点注意“恶绝”“交通”“货赂”“诮让”“相属”的翻译,本句可以根据语法分析和已学知识的迁移解释重要的词语含义,其它难度不大。
点评:本句考到了古今异义词,名词作动词等文言现象,另外“交通”“相属”这些词在课内文言文中学过,所以本题注重了课内知识的转移。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