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五)
①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
2、语言运用题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4分)
初,伍员与申包胥①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2,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③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释】①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本为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申包胥:楚国大夫,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②随:诸侯国名。③夷:指吴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亡也亡:死亡
B.申包胥如秦乞师如:前往
C.夷德无厌厌:满足
D.逮吴之未定逮:趁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吴为封豕长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若邻于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世以事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D.秦伯使辞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A.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B.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C.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D.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包胥与伍员私交很好,但在如何对待楚国的政治态度上,两人出现了分歧:伍员充满仇恨,申包胥热爱故国。
B.申包胥在楚国被吴国攻打、楚王逃亡他国的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受楚王之命出使秦国,爱国情怀令人感动。
C.申包胥采用了“借刀杀人”之计来拯救楚国,即请求秦王出兵攻打吴国,最终秦王被成功打动,派出了军队。
D.文章传神地刻画了人物语言和行为动作。申包胥的一番话在秦王听来入情入理,他在秦的一系列行为也十分感人。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12分)
(1)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3分)
(2)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3分)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分)(《荆轲刺秦王》)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分) (初中《<论语>十则》)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搒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单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暍,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单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逋米数千石逋:拖欠。
B.岁责里胥代输输:运送。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闻:闻名。
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病:困苦。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3分)(?)
①白府请自捕逮?②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③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④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
⑤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⑥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杀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另有真凶,于是要求亲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敢于直言。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只好采纳了他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①,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鞅掌:事务繁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身笃学,自汝得之笃:重视,专心
B.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耽玩:潜心研究
D.自表求帝借书表:表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心不入道,无以慰我乃入见,何以战
B.何尔鲁钝之甚也甚矣,汝之不惠
C.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所著甚多,并重于世故燕王欲结于君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B.昔孟母三徙以成仁
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终于成为了一个仁义的母亲。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D.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
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皇甫谧原来不好学,游荡无节制,经过叔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诲,终于受到感激,从此勤学不辍。
B.有人规劝皇甫谧追求美名,到官府广交朋友,皇甫谧则认为身处田园也可享受尧舜的思想,不必因看重名利而走向仕途。
C.皇甫谧与梁柳有亲戚关系,当梁柳要去就任城阳太守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而皇甫谧仍然遵守古人的做人之道:贫者不把酒肉作为礼节。
D.官府、相国和皇上都多次征召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都没有应召。在皇上下诏敦促催逼不止的情况下,皇甫谧上奏不做官,结果不但被允许,还赐给一车书。
小题5:文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学到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