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一)
A.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 B.麾其众阵以待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 C.邓州去京七百里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D.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晋祠记
[清]朱彝尊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其日汾东王,曰兴安王者,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山下有型母庙,东向。水从堂下出,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溉田千顷,《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水下流,会于汾,地卑于祠数丈,《诗》言“彼汾沮洳”是也。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庙南有台骀祠,子产所云汾神是也。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环祠古木数本,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粱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岁在丙午,二月,予游天龙之山,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灌木森沉,僚鱼群游,鸣鸟不已。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山谷,桑乾、滹沱,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马行深淖,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坡陀厄隘。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氐之裔,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注:汇合
B.故庙特巍奕——奕:大
C.道经祠下,息焉——息:休息
D.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聊:依赖,寄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属于写晋祠周围山川等自然景物的一组是(? )
①又西南有泉日难老,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
②水下流,会于汾,地卑于祠数丈
③环祠古木数本,皆千年物
④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
⑤草香泉冽,灌木森沉,僚鱼群游,鸣鸟不已
⑥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融晋祠美景、作者的学识与人生经历于一炉,读来既长见识,又能激发游兴,在游记中别具特色。
B.首段记述晋祠古迹,概括叙述晋祠山水历史,因线条粗放而显得轮廓清楚,记述虽然简要但知识丰富。
C.次段记途经晋祠的时间和感触,以勾起对家乡山水的情思,写晋祠美若江南,剪裁巧妙,表现重点突出。
D.末段写晋祠山水之美,人神共好,目的是借以显出晋祠具有人间仙境的无穷魅力,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闻吾废学 废:停止
B.闻介马数万骑驰过 介:铠甲
C.尚心掉不自禁 掉:振奋
D.中国之人不测也 测:观察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昌言对“我”学业关心鼓励的一项是( )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③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追忆自己与石昌言既是近邻又是亲戚,且得到昌言的关心和鼓励,两人关系融洽,情感深厚。
B.石昌言作为外交使节出使异域,苏洵为他身负外交重任而高兴,并流露出了对他在外交场合建立功勋的敬仰和赞颂。
C.文章用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劝喻石昌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识破敌国的阴谋,在非常时期采取果断措施,英勇善战,不辱使命。
D.这是一篇临别赠序,叙述事件形象具体,采用借古喻今和引用名言的写法,表达主旨深刻,文章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下面加粗的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