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8 18:06:12 【

1、阅读题  (2013·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小题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 军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杀射呼延①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①呼延:当时匈奴贵族四姓之一。
有人说这首诗是“败中见豪气”,为何这样说?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御街行. 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尖心上,无计相回避。
小题1:本首宋词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抒发了什么情?作者又是借助了什么景(试举两例)巧妙的抒发了这种情?(3分)
小题2:声音本是无知无觉的,可词人在其前冠以“寒”,其后缀以“碎”,前人评为极妙,你认为呢?请选其中一字,予以简要分析。(5分)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蹑足行伍之间,?。(贾谊《过秦论》)
春水碧于天,?。(韦庄《菩萨蛮》(其二))
?,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芳与泽其杂糅兮,?。(屈原《离骚》)
驾一叶之扁舟,?。(苏轼《赤壁赋》)
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5、其他题  古诗文默写。(6分)
(1)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论语》)
(2)今两虎共斗,?。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李清照《声声慢》)
(4)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5)在天愿为比翼鸟,??,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