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8 18:13:5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10分)
鹧鸪天①·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释: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小题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上阕。(5分)
答:?
小题2:下阕描绘了怎样的农村景致??(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
春天来了,白色的荠菜花开满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诗人万种思绪染白了头发,即使春天的美景也无法排解愁苦,只能借(赊)酒浇愁(2分)。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1分,“乐景写哀情”必有),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农村景象,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无可奈何的情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分)。
小题2:
村民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左右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1分)。春耕刚完,新蚕刚生,春播未及,不知谁家的年轻媳妇,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走娘家(2分)。写出了农村的清新、恬静、闲适(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对于景和情要分别分析。先描绘相关语句的景色,然后根据对全诗情感的理解分析情感(手法、情感),与景物描写相关的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寓情于景,乐景反衬爱情。
小题2:此题考查对作品画面的理解,结合相关诗句描写画面:景色、人物。然后概括画面的特点、意境、氛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8~9题。(8分)
除 夜 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除夜”:除夕之夜。
8. 诗人在第二句说“客心何事转凄然”,你认为诗人“转凄然”的原因是什么?(4分)
9.前人评价此诗结尾“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请分析这种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8.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而诗人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寒灯”描绘出孤寂清冷的意境,渲染了旅
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两相对照,触景生情。
9.结尾两句诗人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诗人在思故乡。明朝又是新的一年,两鬓又将增添新的白发。结尾两句“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是指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高度概括含蓄的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湘中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
注释①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为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作此诗。②《诗经·召南·采》写祭祀情况,蘋、藻(水草)都是祭物。”“于以采藻” 、“于以奠之” ③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1)填空。“猿愁鱼踊水翻波”一句既写出了湘江?景象,也渲染出了韩愈被贬后?的?心境,他到汨罗来欲借凭吊?予以宣泄。(3分)
(2)从第三、四句看,韩愈的内心并未得到宣泄与慰藉。请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3分,每空1分)愁惨激荡;哀愤不平;屈原。(意思对即可,各空1分。前两个空的答案,要符合“猿愁鱼踊水翻波”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景)
(2)(5分)因为屈原已逝,江水自流,祭奠“无处”,令诗人怅然若失;渔歌“空闻”,难以排解诗人内心的哀愤不平。本诗只是抒发无端被贬的悲愤与牢骚。(意思对即可,答案要突出要点,语言顺。要点为:蘋藻飘动,要祭奠却找不到祭奠的地方;今日的渔歌也不是当时渔父所唱,听了也没有用处;此诗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与不平。各方面1分,表达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6分)
落 日 怅 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小题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方面(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这首诗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2)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小题2】
角度一: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自然。
角度二: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角度三: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 “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
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比,反映了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只答比喻也可以)
角度四: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
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答对技巧得1分,分析结合诗句,语言表达流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诗为游子怀乡之作。诗人抓住了秋天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这首诗诗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合为一体。语言明白如话,概括力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超脱而有浑劲。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