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春残
(唐)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小题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2分)
小题2:翁宏诗仅存三首,此首因为有颔联之绝妙佳句,而流传于世。试从手法角度赏析它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写出哀怨之情得1分,写出点题或笼盖全篇得1分。)
小题2:(1)作者将落花、微雨与思妇的心境互相映村(衬托),倍觉凄然。暮春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何况是心事重重、愁思郁积的女子呢!(2)诗人又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3)这两句对偶工丽而浑然天成,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堪称佳句。
(每点1分;只写手法,没有分析,最多给1分。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起句在诗歌中的作用。首句“春残”点明了节令,古人总爱伤春悲秋,面对残春,不可避免地生出伤感之情,一个“又”字表明抒情主人公孤独寂寞不只在今年,所以哀伤愁怨更加浓重。以下各联中“独立”、“魂断”、“向愁”等语皆围绕哀伤愁怨而抒发。所以,诗歌开篇的作用是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并以此基调统领全篇。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明确从手法即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缩小了理解范围,审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学生要具备两方面知识,一是诗歌的基本常识,颔联指哪一联;二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能否根据诗句分析判断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阕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阕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苏词豪迈之风。词开篇由“狂”写起,从举止神情(上阕)到壮志豪情(下阕),皆由”狂”而来。(意对即可)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是一种贵重矿石。这里用来比喻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
(1)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山亭夏日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夏日午时,晴空骄阳,耀眼明亮,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化静为动,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映池中的真实情景。(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通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B.颔联写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抒发了李白对自身境遇的忧虑之情。
C.颈联转而摹写自然之景,将目光投向了远山和江水。这两句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D.“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尾联从六朝的帝都金陵联想到唐的都城长安,表明李白是关心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