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2019-06-28 18:34:5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人避仇,与母、姊齐?如:到……去
B.不远千里,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且前日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成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  夜缒
B.且前日要政,政徒老母 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C.避仇隐于屠者间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D.遂西至濮阳      良入,具告沛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外逃,是因为他杀人后要躲避仇敌的报复。
B.严仲子仇恨韩相侠累,虽然侠累的地位高,宗族势力大,所居住的地方防备很严密,但是严仲子仍想派人刺杀他。
C.在母亲去世后聂政愿意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多次登门拜访又奉上百金为聂政母亲祝寿,对聂政知遇很深。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D
4.(1)严仲子怕被杀死,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
? (2)于是谢绝了车马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 (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①,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②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③。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选自《隋书》)
注:①社:指祭祀土神的日子。②阋(xì):争斗;争吵。③埒(liè):相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之坐,终日不倦危:端正。
B.至于亲宾来萃:停留,拜访。
C.值年谷不登:丰收
D.士谦竭家资罄: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李士谦“性宽厚”的一组是(?)(3分)
①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②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
③穷困所至,义无相责?④ 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
⑤古人所尚,容可违乎?⑥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氏家族的人曾经到李士谦家里聚会,闻其言,睹其行,他的君子风范,让老老少少都
肃然起敬,不敢随便。
B.李士谦家里十分富有,他不须节俭,所以常常把救济别人作为自己的事情。
C.李士谦处理事情公正不偏私。家仆不幸被掐死,他认为对方不是故意杀人,不但没有扭
送官府,反而劝对方远走他乡,以免被官吏拘捕。
D.李士谦为人豪爽,乐施好善。同乡人无力偿还粮食时,他烧毁借粮的契约,勾销债务;
有力偿还粮食时,他拒收,一无所受。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5分)
(2)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孔子称赞黍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饭先吃黍米,古人所推崇的东西,怎么可以违背呢?
(2)你所说的阴德是什么?(所谓阴德)就像耳朵里的声音,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你们都知道了,哪里还有什么阴德呢?”


本题解析:
小题1:登:成熟
小题1:②④乐施好善;⑤有君子风范。
小题1:他处处节俭,富有不是救济别人的必然原因。
小题1:(1)5分,翻译出大意,句子通顺2分;称:称赞,尚:崇尚,容:表反问,犹“岂”,怎么、难道。三个词各1分(2)5分,翻译出大意,句子通顺2分;谓:说,犹:像,宾语前置句,各1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童年丧父,未曾吃肉喝酒,从不说杀生之言。每遇亲朋好友来访总是盛情款待,热情端坐奉陪,整日也不知疲倦。李氏家族庞大,每到春秋祭神之日,必相聚狂欢,无不沉醉在一片喧闹声中。他们曾聚集在李士谦家里,李士谦将丰盛的饭食亲自送到客人面前,但他先呈上黍米,并对来客说:“孔子称赞黍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饭先吃黍米,古人所推崇的东西,怎可违背呢?”来客老老少少都肃然起敬,不敢随便,回去后相互议论说:“见到了真正的君子,才知道我们这些人的浅薄啊!”李士谦知道后,则责备自己说:“我怎么被人疏远到了这个地步啊!”
李士谦家里十分富有,但自己却处处节俭,常常把救济别人作为自己的事情。在家乡,有人家里有丧事而无财力办理的,李士谦总是及时赶到,尽力相助。有兄弟俩因财产分配不均而相互争吵、诉讼,李士谦知道后,便拿出自己的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与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俩都惭愧不已,于是相互推让,最后他们都变成了很有修养的人。有一次,有人家的一头牛跑到他家的田里,李士谦将牛牵到阴凉处,并给它备足草料,照顾之周胜过了牛的主人。远远地看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就默默走开,有意回避,他家里的仆人曾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李士谦知道后,反而安慰小偷说:“你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家里太贫困的缘故,本来就不应受到指责。”马上叫仆人放了他们。他的一个家仆因喝醉酒后与同乡人董震比力气的大小,董震扼住其家仆的咽喉,因用力过猛,家仆被掐死了。董震于是惶恐不安,胆战心惊地来向李士谦请罪,李士谦却对他说:,“你本来就没有杀害他的想法,为什么要请罪呢?不过你要远离这个地方,以免被官吏拘捕。士谦性情宽厚,都是像这样。
有一年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碰上这年歉收,债家无力偿还,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以丰盛的酒席相款待,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以后再不要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李士谦还将那些饿死人的尸骨收集起来埋葬好,没有漏掉一个。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乏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抚摸着子孙说:“你们都是托李参军福啊!”有的人对李士谦说:“你积有很多阴德。”李士谦说“你所说的阴德是什么,(所谓阴德)就像耳朵里的声音,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你们都知道了,哪里还有什么阴德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六 国 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率:率先,领先
B.此言之得:适宜,得当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D.李牧连之却:使……退却,击退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然秦区区之地
B.斯用兵之效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C.惜其用武不终也吾尝终日思也
D.而秦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句话“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
C.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小题5:《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的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得分点:“洎”、被动句、“终”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得分点:“以”、“从”、“故事”各1分,句意1分)
小题5: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此题包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A.率:一律,全都。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在词义上大多是多个义项的,而意义不同是由于用法(即语法功能)不同造成的。此题考查的均是常用虚词。A.介词,用;介词,凭借。B.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词,表疑问。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D.均表被动。
小题3:A项中心论点句是由果溯因,从反面和正面两个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文言翻译要抓住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以及特殊文言现象,这些既是知识点又是考点。本题重点知识点:(1)洎,等到;、诛,被诛杀,被动词;终,坚持到底。(2)以,凭借,介词;从,跟随;故事,旧例(古今异义)
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论点和写作意图的能力。本文是一篇高中老教材,文章开篇即点出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论述完成之后在结尾处点明写作意图。
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太祖——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降——趣:归顺
D.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 ]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A
4.(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到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