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五)
①《周官》既定为量出入之法,极明白易守?②《大学》之生众食寡,为疾用舒 ③确尝以读书治生为对,谓二者真学人之本事?④孟子之易田畴,薄税敛,食时用礼 ⑤士为志学而已矣?⑥知其言之无弊,而体其言者或不能无弊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
2、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B.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清传奇的代表作。
C.“家国之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主题之一,唐代杜甫的《春望》和南唐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抒发了国破家亡的之痛。
D.诗人经营意象往往匠心独运,徐志摩用“凉风”下的“水莲花”比喻姑娘的娇羞,而舒婷则用“木棉”“红硕的花朵”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城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枝,作鱼龙曼延、角角氏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联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迁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净,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大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含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固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烽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悉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枝——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忧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锹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枝、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塔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人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赂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人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①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揵②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雰豆③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①上:指隋炀帝。②揵:连接。③雰豆:豆名,又名野绿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顺着
B.端持节卧起?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及:言及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道塞,无所归?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雰豆以食?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亳、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逃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乖违、不顺
B.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等到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狂放、不拘礼法
D.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日光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