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 皆安归哉 ![]() 使不失职 A两个“归”字相同,两个“使”字不同 B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相同 C两个“归”[了相同,两个“使”字也相同 D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也不同。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吾考之世变世变:指世上的事变。 B.此四者不失职失职:指失业。 C.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蠢迟钝。 D.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布褐:指富人穿的衣服,引申为安闲的生活。 |
2、阅读题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①,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②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③,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躧履④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⑤,衣黄襜褕⑥,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⑦违命出奔,辄⑧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汉书·隽不疑传》
【注】① 直指使者:汉代官职,平时穿绣衣,负责监察官员,调动军队,可以诛杀各地官员。?② 军兴:指战时的法令制度。 ③ 櫑(léi)具剑:古代长剑。 ④ 躧(xǐ)履:趿拉着鞋。⑤ 旐(zhào):技旗的一种。 ⑥ 襜褕(chān yú):直裾禅衣(古短便装)。 ⑦ 蒯聩(kuǎi kuì):卫灵公太子。 ⑧ 辄:蒯聩之子。蒯聩得罪卫灵公后,出奔,辄立位后拒绝他返卫。
小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治《春秋》,为郡文学治:研究
B.收捕,皆伏其辜辜:罪过
C.诣北阙,自谓卫太子诣:到……去
D.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距:离开
小题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小题3: 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隽不疑“非庸人”的一组是(? )
① 治《春秋》,为郡文学
② 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
③ 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
④ 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
⑤ 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
⑥ 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小题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隽不疑特意穿戴整齐,腰带佩剑,就是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可是,暴胜之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且恭敬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B.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郡国豪杰,欲谋反。隽不疑发觉其阴谋,悉数收捕。隽不疑被提拔为京兆尹,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
C.隽不疑巡查郡县,都要认真平反冤狱,而且得到母亲的支持。隽不疑处理案件严厉而不凶残,与他母亲对他严格要求有关。
D.天子和大将军霍光非常赞赏隽不疑对卫太子事件的处理,认为公卿大臣应当像他那样用经术明确大义,从此隽不疑在朝廷更有声望。
小题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3分)
(2) 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4分)
(3) 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B.世祖善之/善:善待
C.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受宠
D.为首为讳乎/首:自首
2.下列句子全能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向皇帝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小题。(6分)
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乙
《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小题1:①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分)
②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2分)
小题2: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3分)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的文言文断句(5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成语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