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8 19:14:0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到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送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辟阳侯欲平原君  知:结交
B.往凡五百金     税:赠送
C.大臣多辟阳侯行   害:害怕
D.急,不敢见君    狱:案件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列侯贵人辟阳侯故②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B.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皆陆生、平原君力也②下而从六国破亡故事
D.①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
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
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吾尝终日而思矣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
? ②送子淇,至于顿丘/涉:渡过
? ③匪我期,子无良媒/愆:拖延
B.①彼垝垣,以望复关/乘:乘坐
? ②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贿赂
? ?③士之兮,犹可说也/耽:耽误
C.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落
? ②自我尔,三岁食贫/徂:往
? ③淇水汤汤,车帷裳/渐:溅湿,浸湿
D.①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愿,请?
? ②尔卜尔筮,体无言/咎:灾祸?
? ③夙兴夜寐,有朝矣/靡:没有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 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 支党余两千人论死, 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 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有诏之——原:追究根源
B.郡人碑以颂——勒:刻
C 故复唐嗣——卒:最终
D. 既农时,是为弃本——失:耽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 )
①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
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 诖误至此?
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
⑥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B.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杀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C.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人心所向。
D.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1.解释下列词语
(1)丐___________________
(2)贼?___________________
(3)杌陧?___________________
(4)勖?___________________?
(5)徒___________________
(6)诚?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句式特点
(1)时予主以讨贼督师桂林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___________________
(3)斯诚后死者之羞也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既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大之读兹编者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给此语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意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成语的使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