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均为介词,比;B.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C.①介词,把②介词,按照;D.①代词,他②兼词,在这里。
小题2: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济:救济;挽救。
小题3:①③⑥答非所问,不合要求,排除后选D.
[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HYPERLINK "http://wenwen.soso.com/z/Search.e?sp=S%E4%B8%87%E5%B9%B4%E5%8E%BF&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_blank" 万年县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侍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以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他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其后就把这种做法写在法令制度中。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械,城墙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地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因而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砖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赋税,以后慢慢地归还欠款。因贫穷无力建瓦屋的百姓,则给予他们钱财。韦丹亲自前去勉励和监督。韦丹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兵卒告发的罪名,都不符实,韦丹为政的功绩就更加显著了。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周犀回答说:“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倜傥,放宕吴中。行山间,有双鲤戏溪水上,伫观之。傍一老父顾曰:“此龙也,行且斗,君宜亟去。”去百步许,雷大震而雨,岸圮木拔。又出大云,仓卒遇风暴怒,二十七艘同时溺,独弼舟得济,人以是异之。一见丁谓,谓妻以宗女,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庆历中,杨畋讨湖南贼,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阳朔主簿。
侬智高犯南海,畋为安抚使,辟参军谋。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未至,智高解去。弼舍舟,从其徒数十人,间关步出赴畋。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余众畏亡将被诛,多降贼。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调阳朔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①之苦,它郡县悉效之。摄兴安令。移书说桂守萧固浚灵渠以通漕,不听;至李师中,卒浚之。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大为民利。
知邕州。邕地卑下,水易集,夏大雨弥月,弼登城以望,三边皆漫为陂泽,亟窒②垠江三门,谕兵民即高避害。俄而水大至,弼身先版歃,召僚吏赋役,为土囊千余置道上,水果从窦入,随塞之。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饁③于外,水不及女墙者三板,旬有五日乃退,公私一无所失亡。自横、浔以东数州皆没。
郭逵南征,转弼康州团练使,复知邕州。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弼率百骑深入左江峒,民知其至,扶老携幼以归。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交人纳款,逵欲班师,恐为所袭。乃以计夜起,军不整,骑步相蹈藉乱行。贼隔江阴伺觇,知弼殿,弗敢追。弼申令帐下毋动,迟明,结队徐行,逵赖以善还。留知顺州。加东上阁门使,未拜而卒。诏录其家五人。
弼能为诗,好士乐施,所得俸禄,悉以与人,家至贫不恤也。既死,妻在乡里,僦屋以居。
[注]①暍:中暑。②窒:堵塞。③饁:送食物。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谒:拜谒,拜访
B.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次:驻扎
C.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罹:遭遇
D.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殿:殿下,尊称
2.下列句子表现陶弼“文武双全”的一组是(? )
A.课民植木官道旁——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
B.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为土囊千余置道上
C.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至李师中,卒浚之
D.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所得俸禄,悉以与人
3.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弼年轻时在吴中游历,多次遇险,又多次幸免于难,说明他的机敏。后来遇上丁谓,他才得以学兵法,讨贼立功,做上阳朔主簿。
B.陶弼受杨畋之命,准备领兵前往会合诸将合击侬智高。但还没有到达,侬智高就领兵仓皇退去。陶弼在途中遇上了许多侬智高的散兵,陶弼就假托杨畋的命令,张榜于道路两旁,答应不处死他们,于是收得了一千多投降的散兵。
C.陶弼作为一方父母官,很能为百姓着想。他让百姓在大路两旁种植树木,以解百姓受烈日暴晒之苦;他建议上级疏浚灵渠,使百姓生活大为便利;他身先士卒,领导军民抗洪救灾,使邕州遭受洪灾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D.陶弼跟随郭逵征战富良江,得胜班师时,由于组织不善,军队非常混乱。全仗陶弼临危不乱,妥善组织,郭逵才能平安回来。陶弼非常乐善好施,所得的俸禄,都拿来分人,而自己家里却很贫困。他死后,他的妻子还要租房子来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饁于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B
4.(1)教导百姓在官道旁植树,有数百里长。从这以后行人不受烈日中暑之苦,其他的郡县纷纷效仿。
(2)城池虽然保住了,但人们都缺粮食,于是陶弼就打开城内的官库发放粮食救灾,同时用船从外面运来粮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①恐董卓见疑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①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①为国除害耳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D.①卓然其说 ②沛公然其计,从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