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9 17:36:1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余曰:①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②风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1.画线句①在这节文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声为什么会是“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闾里:乡里。④宗:推崇,归附。⑤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⑥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⑦使酒:酗酒任性。⑧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⑨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⑩傥:倘或。 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
3、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B.苏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都有极高成就,与父苏辙、弟苏洵并称“三苏”,并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C.《女神》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奇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D.泼留希金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作品中的人物,《狂人日记》《钦差大臣》《死魂灵》都是果戈理的作品。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亲,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行服:守孝、服丧)。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恢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矜:怜悯 B.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容:接受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多:称赞 D.以示天下之私私:偏爱
|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恢谢不与通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C.恢独皦然不污于法善假于物也 D.朝廷称其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小题3:下列选项,全部表现乐恢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②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③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④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
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后来焦永终因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之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3分)
译文:
?▲?▲?▲?
②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3分)
译文:
?▲?▲?▲??
③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高祖本纪》(4分)
译文: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
甲
(1)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有子强调的“和为贵”与孔子强调的“和而不同”内涵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乙
(2)有人认为主张“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瘟不火,“执其两端用其中”;是“各打五十大板”——均等受罚,息事宁人。你以为这种观点正确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