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9 17:42:4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31题。
赵咨,字文楚,东部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嘉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乃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大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也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迎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儿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朗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就:到任。
B.诏书切让?让:责备。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躬:亲自。
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干:干预。
26.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父畅,为博士
B.咨恐母惊惧
C.居贫,朝夕无储。
D.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咨乃谢病去?②因请为设食.谢曰
B.①令敦煌曹皓?②欲令速朽
C.①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②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D.①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②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
28.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元储,也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2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旁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3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视事三年,以疾自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DACBC


本题解析:25.D(干:冒犯)26.A(博士:古,传授经学的学官;今,学位的最高一级)27.C(A项谢①动词,告辞。②动词,道歉。B项令①名词,县令。②动词,让,使。C项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被”。D项与①动词,参与。②介词,跟)28.B(①表现赵咨的淡泊名利,④表现赵咨的孝行)29.C(是为了表现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威望)30(1)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送东西给他们。你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1)两个分句,说了两个人物的行动,前者是盗贼“奔去”,后者是赵咨追之与物。①“视事”即任职。“自乞”即自己乞求免职)
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起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荐为孝廉,他都不到任。
延嘉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慕、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饰巾为首饰,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后因病被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糊口。
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养,家中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请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礼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道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
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径荥阳,县令敦煌人曹皓,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却不停留。曹皓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不能赶上,对主薄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于是丢弃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起咨之后,辞职回家。赵咨就是这样被当时的人所看重。
赵咨做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奉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往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来风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用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儿子赵凡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抵、萧建让其领会起咨的临终道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划线词的用法及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山川相,郁乎苍苍——缪:通“缭” 盘绕
B.顺流而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意动 以……为伴
D.客亦夫水与月乎——知:动词, 了解
2.下列句子句式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相同的一项
[? ]
A.何为其然也?
B.固一世之雄也
C.不能喻之于怀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 浩浩如冯虚御风 ② 生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
③ 侣鱼虾友麋鹿  ④ 于是荆轲遂就车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参考答案:1.B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秋之未,至于战,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度共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安定)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脸面)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如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三苏文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靡衣玉食靡:轻软。
B.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类:大抵。
C.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少:缺少。
D.不知其将噬人噬:咬。

小题2: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散而归田亩
皆安归哉
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
使不失职
A两个“归”字相同,两个“使”字不同
B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相同
C两个“归”[了相同,两个“使”字也相同
D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也不同。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吾考之世变世变:指世上的事变。
B.此四者不失职失职:指失业。
C.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蠢迟钝。
D.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布褐:指富人穿的衣服,引申为安闲的生活。
小题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B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D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稍微)
小题:(两个“归”都是“回到”的意思。“使”的意思分别是“假使”和“让”)
小题:(“布褐”,穷人穿的衣服;指艰难困苦的生活)
小题:(A、“宾礼”是名作动;B、“馆”是名作动;D、“饥渴”是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多少。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等,都有宾客三千人;田文并且还在薛地招聚了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万家;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宾客无数。以后到了秦汉更替的时候,张耳陈余的部下,号称人才很盛,宾客和供他们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这是些见于传记的, 估计不见传记的养士应当是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国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苏先生说: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加于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注意。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性质不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选拔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的铨授中出身,隋唐以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中出身:虽不完全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上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人所罕至焉——及其所既倦
B、录所述——孰能讥之乎?
C、叶叶交通——会不从许?
D、同心离居——今安在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厍(shè)狄士文,代人也。祖干,齐左丞相。父敬,武卫将军、肆州刺史。士文性孤直,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少读书。在齐袭封章武郡王,官至领军将军。周武帝平齐,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帝奇之,授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封湖陂(pí)县子,寻拜贝州刺史。性清苦,不受公料,家无余财。其子尝啖官厨饼,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凡有出入,皆封署其门,亲旧绝迹,庆吊不通。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有细过,必深文陷害。尝入朝,遇上置酒高会,赐公卿入左藏,任取多少。人皆极重,士文独口衔绢一匹,两手各持一匹。上问其故,士文曰:“臣口手俱满,余无所须。”上异之,别加赏物,劳而遣之。士文至州,发擿(tì)奸隐,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得千余人而奏之,上悉配防岭南,亲戚相送,哭泣之声遍于州境。至岭南,遇瘴疠死者十八九,于是父母妻子唯哭士文。士文闻之,令人捕捉,挝①捶盈前,而哭者弥甚。有京兆韦焜为贝州司马,河东赵达为清河令,二人并苛刻,唯长史有惠政。时人为之语曰:“刺史罗刹政,司马蝮蛇瞋,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上闻而叹曰:“士文之暴,过于猛兽。”竟坐免。 
未几,以为雍州长史,士文谓人曰:“我向法深,不能窥候要贵,必死此官矣。”及下车,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人多怨望。
士文从父妹为齐氏嫔,有色,齐灭之后,赐薛国公长孙览为妾。览妻郑氏性妒,谮之于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后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忧,娉以为妻,由是士文、君明并为御史所劾。士文性刚,在狱数日,愤恚而死。家无余财,有子三人,朝夕不继,亲友无内之者。
                       (选自《隋书·厍狄士文传》)
【注】①挝(zhuā):击,打。?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旧绝迹,庆吊不通     吊:吊丧
B.令人捕捉,挝捶盈前     盈:充满、塞满
C.及下车,执法严正  下车:初到
D.亲友无内之者        内:入内
小题2:下列各句分成四组,全部表现厍狄士文严厉刻薄的一组是
①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②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
③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④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
⑤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⑥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⑥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厍狄士文家是北齐的高官世家,北齐被北周灭掉后,他闭门不出,坚持操守,反而受到周武帝的赏识任用。
B.厍狄士文为了严格执法,甚至到了为执法如山而同所有的亲友断绝关系的程度。他手下的官吏更是战战兢兢,但社会治安却非常好。
C.厍狄士文极其清正廉洁,但用法过度,因他揭发而被发配到岭南遇瘴气死掉的人有八九百,又抓捕鞭打这些人的亲戚,以至于给人以“酷吏”的感觉。
D.厍狄士文执法严明,不巴结权贵,他对人发誓说一定要依法让这些官吏死在自己手里。后来因为堂妹的事情受到牵连,在狱中愤懑而死。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通“纳”,接纳
小题2:①②说孤僻刚直,⑤说的不是士文
小题3:“一定要依法让这些官吏死在自己手里”是对“必死此官矣”的误解
参考译文:
厍狄士文是代州人。祖父厍狄干,是北齐的左丞相。父亲厍狄敬,官至武卫将军、肆州刺史。士文生性孤僻耿直,即使邻里至亲也没有人同他来往亲近的。年轻时喜欢读书。在齐朝时,他世袭受封为章武郡王,官职到了领军将军。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山东地区有身份的人大多出迎周朝的队伍,只有厍狄士文闭门不出,坚持操守。周武帝认为他不同凡响,就任命他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
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后,厍狄士文被授官上开府,封为湖陵陂县子爵,不久又被封为贝州刺史。他生性清廉刻薄,不接纳公家的特殊照顾,所以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他的儿子曾经吃了官厨中的饼,厍狄士文知道后,用枷锁套上送到狱中多日,还打了一百杖,又徒步把他送回京城。厍狄士文的仆从不敢随便出门,就是买食盐小菜也一定要到外地去买。凡是有人出门进门,都将门贴上封条。亲戚朋友也不跟他来往,贺喜吊丧之事也不互相走动。厍狄士文执法严肃,官吏们闻知而两腿打战,(社会上)路不拾遗。如果别人有小过失,他一定要千方百计引用法令加以陷害。一次上朝,正碰上皇上大摆宴席,皇上赏赐大臣们到偏房藏物之所任意拿东西。别的大臣都拿了很贵重的财物,只有厍狄士文口含一匹绢,两手各拿一匹。皇上问他拿得少的原因,他说:“我口手都拿满了,其他的没有需要了。”皇上认为他很特别,就另外赏赐物品加以慰劳,让他回去。厍狄士文回到州里,就揭发隐藏的坏人坏事。长吏有一尺布一升粟的贪污,厍狄士文也不加以宽免。他一共揭发一千多人,皇上把他们都发配去防守岭南。(这些人的)亲戚来送别,哭泣之声传遍州境。到了岭南,遇上瘴气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八九。于是死者的父母妻儿都哭骂厍狄士文。厍狄士文听说这一情况,就让人去抓捕,被鞭打的人塞满堂前,可是这些人哭骂得越来越厉害。有京兆人韦焜担任贝州司马,河东人赵达担任清河县令,二人都很苛刻,只有长史实行仁政。当时有人给这些人编成民谣说:“刺史治民如同恶魔,司马发怒如同蝮蛇,长史是含笑的判官,清河县令活活地吃人。”皇上听了这事后感叹说:“士文实行暴政比猛兽还厉害。”最后厍狄士文因此被免职。
不久,厍狄士文又出行雍州长史,他对人说:“我一向执法很严,对当政者不能察颜观色,对权贵不巴结,一定会死在这个职位上。”等他到任上后,执法严正,不回避贵戚,宾客都不敢进他的家门,人们大都怨恨他。
厍狄士文的堂妹曾是北齐的嫔妃,有姿色,齐朝被灭以后,就把她赐给了薛国公长孙览作妾。长孙览的妻子郑氏生性嫉妒,在文献皇后面前说她的坏话,皇后就命令长孙览休了她。厍狄士文把这件事当做一种耻辱,不跟她相见。后来应州刺史唐君明在母丧期间,将厍狄士文的堂妹聘为妻子。因此,厍狄士文、唐君明都被御史所弹劾。厍狄士文本性刚烈,在狱中多天,愤懑地死去。他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 有三个孩子,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亲友中也没有人接纳他们。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