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归至武阳渡作①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②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①此诗写的是诗人将抵家时的情景。②楝:音liàn,落叶乔木。
【小题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扫”字的妙处。(2分)
【小题2】全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扫”字写出了风吹楝花的动态,表现了风疾,又衬托出诗人归家心情之急切。
【小题2】寓情于景,通过云遮高城表达了自己被雨阻的懊恼。直抒胸臆,后两句直言不要遮没城西塔,这样会影响自己辨认家,归家之情溢于言表。
本题解析:
【小题1】从这首诗的题目和内容上,我们很容易把握该诗的主旨,就是表达游子归家时的复杂情绪。当然,诗中的“扫”、“遮”、“留取”、“认”、“盲”等词语,用得很生动传神,但是最能表现主旨的关键词,只能是“归”字。因为,“归”字不仅写出抒情主人公特定的身份处境,更直接表达了他的思归之情,并且诗中所写景物都是围绕“归”字展开,可谓一字统摄全篇。因此,在抓取关键词的时候,我们只有紧扣作品的主旨、情感等进行思考和斟酌,才能得出准确完整的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开篇写诗人乘船归来,二句写眼前所见,云遮高城,但诗人希望乌云别遮住城西塔,那可是游子归家认路的标志。诗人在选取景物:水岸、楝花、风、城池、乌云、高塔都是归人眼中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潘阆写的这首宋词《酒泉子》和南宋词人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潮》中写涨潮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潘阆
忆现潮,满郭(1)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2)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1)郭:外城。(2)几:几回。)
《闻鹊喜·吴山观潮》周密
海水天碧,染就一江秋色。鳌(1)戴(2)雪山龙起蛰(3),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释:(1)鳌:传说中海中的神龟。(2)戴:头顶着。(3)蛰:动物冬眠、蛰伏。)
试与潘词中画线的句子作比较,说明你更喜欢哪首词的描写,为什么?
参考答案:
周密连用三个比喻,将“潮”喻为神龟背负雪山,蛰龙从海底惊起,飓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虽写出惊人气势,但虚拟的物象难以让读者感受到。 而潘阆能从观潮人的心理感受中写出沧海仿佛要倒空的气势,而且伴之以“万面鼓声”似的轰鸣,令观者为气势、为声威所慑服,夸张而不失实,形象鲜明具体而真实可感,较之周词要超出许多。(可不拘泥于此,考生无论喜欢哪个,只要讲清理由,说出各自的特点,均可得满分——意在倡导“个性化阅读”)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两首词,完成试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请分别归纳概括“梅”的特征。
?
(2)两首词借梅的形象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
参考答案:(1)特点: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2)情感:陆游的词以梅自喻,托梅言志,抒发了词人独标高格,坚贞自守的傲骨。
毛泽东的词以梅喻人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咏物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本题解析:在思考时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当然还要想到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