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三)
2019-06-29 18:15:17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滴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益见昶所画竹石,亦遂不复画竹。(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②氍毹(qúshū):一种毯子。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写:摹画 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期:要求 C.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颔:点头 D.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名:名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绂始为作画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B.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D.然人多以馈遗得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 )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③虽豪贵人勿顾也 ④明旦访其人赠之 ⑤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⑥绂颔之而已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为当时的人所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毛 子 传 【清】施闰章 毛甡,萧山人也,初名奇龄,字大可,一字齐于,曰“吾淳于髡也”。少与兄万并知名,人呼“小毛子”。 负才任达,善诗歌乐府填词。与人坦然无所忤。贤者多爱其才,昵就之,而亦以才见忌。一时诗人尝就甡问高下,甡略示次第,或闻而恶之,往往思中伤。甡又困诸生。家贫遭乱,佯狂,髡发缁衣走山泽中。闲效元人作小词杂曲以自娱,仇者摘其语以为谤诽,谋讦而杀之。已而按验无实,得不坐。甡自以为无罪,虽数滨死无所害,益复不检备。仇者愤不得泄,乃胠其箧,发所著书焚之,又欲借他人事构之死。里中善甡者咸谓当出亡,相哭而别。于是之齐、之楚、之郑、卫、梁、宋间。尝登嵩山,越数峰,远望凄怆不能上,曰:“吾力衰矣。伤哉!贫且多难,吾安归乎?”? 甡所为诗,率托之美人香草,以写其骚激之意,缠绵绮丽。小词杂曲,亦复纵横跌宕,按节而歌,使人凄悦。游靖江,当垆冯氏者悦其词, 欲私就之。甡谢曰:“彼美不知我,直以我为狂夫也。”径去。过海陵,抵淮上,山阳令朱禹锡故善甡,为召诸名士词人毕集为欢。而吏部张新标父子嗜诗,有名园,中秋夜会客数十人,伎乐合作,甡倚醉扣盘,赋《明河篇》,凡六百余言。及旦,则淮上诸家传写殆遍。宣城施闰章还自京师,见之,目为才子。自是客淮数月,留连朋好不能去。甡虽处困穷,所至尝乞食;至不当其意,虽招不赴也。 甡自少受知华亭陈子龙,评其文曰“才子之文”,然跌荡文酒,颇不自惜。平生长于治《诗》,取毛、郑诸家,折衷其说,著《毛诗省篇》。今旧集多毁,存诗词若干卷,友人蔡大经为刻行于世。论者谓以沈宋之法, 行温李之词,时罕及者。甡年四十余尚无子,自言当以客游老云。 (摘自《施愚山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而按验无实,得不坐坐:犯法获罪 B.又欲借他人事构之死构:挑拨离间 C.山阳令朱禹锡故善甡善:友好,亲善 D.平生长于治《诗》治:从事研究
| 小题2:以下句子中,表明毛甡文才高超的一组是(?)(3分) ①与人坦然无所忤 ②闲效元人作小词杂曲以自娱 ③小词杂曲,亦复纵横跌宕 ④及旦,则淮上诸家传写殆遍 ⑤自是客淮数月,留连朋好不能去 ⑥论者谓以沈宋之法, 行温李之词,时罕及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甡因品评诗人的优劣而结怨于人,最后竟遭陷害,这表现了他“与人坦然无所忤”的性格特点,也暴露出陷害者的卑鄙、阴险。
B.山阳令朱禹锡和吏部张新标父子都曾于中秋之夜召集众多名士与毛甡欢聚宴饮,可见他们对毛甡的才华赏识有加。
C.毛甡从小就和兄长齐名,且受到陈子龙的知遇,他擅长经学词章,才华横溢,但大半生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D.毛甡纵情于作文、饮酒,虽然到了四处乞食的地步,但“至不当其意,虽招不赴也”,表现他的才子气质和风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贤者多爱其才,昵就之,而亦以才见忌。(3分)
译文:
?(2)宣城施闰章还自京师,见之,目为才子。(3分)
译文:
?
4、阅读题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迎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收天下之兵(士兵)
B.以愚黔首(愚弄)
C.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D.振长策而御宇内(通“震“,震动)
2.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作《师说》以贻之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3.下列划横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养生丧死无憾——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不耻相师——以弱天下之民
C.外连衡而斗诸侯——吞二州而亡诸侯
D.履至尊而制六合——吾从而师之
5、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小题1:在孔子及其弟子心目中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
小题2:从“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评价学生的原则是什么?(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