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9 19:20:19 【

1、阅读题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任选其一。共6分,每空1分)
(1)塞上长城空白许,_____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2)愁思本无形,但古代诗人却能够将这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中描写愁思是“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李煜在《虞美人》中描写愁思是“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而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描写的愁思更是别具特色:“花自飘零水自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随君直到夜郎西?恰似一汀春水向东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本题解析:根据提示解答,不得出现错别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闻庆州 赵纵使君与党项①战中箭身死,辄书长句
杜牧
将军独乘铁骢马,榆溪战中金仆姑②。
死绥③却是古来有,骁将自惊今日无。
青史文章争点笔,朱门歌舞笑捐躯。
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④。
【注】①党项:西北少数民族。②金仆姑:箭名。③死绥:古军法规定军队败退,将军当死。④殳:兵器。
小题1:在诗人心目中,赵纵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2: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一位威武、勇敢、尽忠的将军形象。(3分。“威武”“勇敢”“尽忠”各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史家和达官贵人对赵纵将军的态度作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赵纵将军的热烈赞扬,对达官贵人的强烈愤慨。(4分。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2分。手法如答“借代”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注意要结合诗句,分析要全面,如此题“威武、勇敢、尽忠”的形象,三者都要有。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是某一联的手法,分析是注意表现手法的分析,答题时要结合诗歌情感答出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题1:“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1分)
小题2:子路认为荷蓧丈人“洁其身”的行为是“乱大伦”,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小题1:因为儒家思想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来推行道义,荷蓧丈人有才能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扰乱了“君臣之义”这一伦理关系,所以认为他“乱大伦”。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可知“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小题2:从“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可知子路认为荷蓧丈人“洁其身”的行为是“乱大伦”。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月晃重山
? ——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犹及:还赶得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2)“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
?


参考答案:(1)C ?
(2)“归期犹及柳依依”是说胜利归来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犹及”一句与上文的“才通”“已动”意脉相贯,表现此前行军作战的迅捷顺利,强调归期在即,同时又与后文的“不须啼”呼应,暗示胜利指日可待,表现出喜悦乐观的情怀、豪迈慷慨的胸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后面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小题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6分)
【小题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对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
【小题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对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主要写景,因些鉴赏时可从动静、情与景、虚实、听觉和视觉等角度进行鉴赏。“黄牛峡静滩声转”运用了以静衬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静”“动”来分析作答。“白马江寒树影稀”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分析时,可结合着“寒树影稀”体现的凄凉之景,与诗人的孤寂伤感的基调一致性进行分析;还要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角度进行分析,“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最后,要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角度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逐句分析整理。从首联看:万事非,万事都不已不是从前,根据杜甫的生平,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后,战争使生灵涂炭。从颔联看,无家寻弟妹,可见其无亲人可寻,悲痛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从颈联看,友人离去,只剩树影稀。从尾联看,作者同友人惜别,感觉前路茫茫。答题时要逐联逐句分析,不可丢落。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