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9:21:0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此诗为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时所作。
小题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小题2: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请加以简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一身”“万死”两相对比,高度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②“六千里”“十二年”又分别从时间、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③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小题2:①该诗一方面叙“别离”之意,首联写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颈联寓情于景,表现分别时的无比凄恻、哀伤而怅惘之情。尾联写别后相思之梦,显得情深意浓,真切感人。②另一方面又抒“迁谪”之情。第二联,用“一身”“万死”“六千里”“十二年”等词语,高度概括的自己屡遭贬谪的凄惨经历,表明抒发了被长期流放蛮荒之地的愤懑愁苦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核的对象是数词,有“一身”“万死”“六千里”“十二年”,炼字无外乎是炼境、炼意、炼结构、炼手法。此题应是炼意,主要突出作者的处境悲惨,“一身”突出孤单、“万死”突出险恶、“六千里”突出远、“十二年”突出时间长。
小题2:这是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作答,通过题目可以看出是“离别”之情,通过注释可以看出是“贬谪”之意,诗中的词语“黯然”“相思”也看验证。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阅读《望海潮》,回答问题。
(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中的加粗词语对句意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题材上有何特点?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加粗词语暗示了杭州这一大都市的声色之盛。
(2)本词一反以前对杭州歌伎愁苦的描写,而描写繁荣的都市风光。本词描绘了一派太平、繁荣、富庶、美丽、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3)①从地理位置上看:位置优越,风景优美,是形胜之地。②从历史传统上看:它是江南名城,自古以来便是繁华富庶之区。③从自然景观上看:街巷河桥、钱塘江堤、西湖山色,美不胜收。④从市井面貌上看:一派商业繁荣、民殷财阜的景象。⑤从百姓生活上看:人烟繁盛,市民殷富,百姓嬉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该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首联、颔联主要借助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
(2)?颈联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


参考答案:(1)主要借助繁露、寒月、竹根这些意象,营造幽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谪居永州之后,落寞、寂寥的心境。
(2)以动衬静或反衬。分析:远处传来泉水的响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反衬环境的幽静和空旷,渲染了静谧的气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唐)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小题1】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4分)
【小题2】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起句从听觉(1分)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1分)。次句为视觉描写(1分),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1分)。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1分)。
【小题2】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1分),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1分);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1分),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1分);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1分),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1分);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1分),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1分)。(第三点可不答)


本题解析:
【小题1】“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首句“数里闻寒”是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来写。诗人经过山村,几里之外,就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这里,“寒”字用得很妙,不仅表明了山泉水的寒冷,更主要的是自己行走在山间的感受。接着写道:“山家少四邻。”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村人家稀稀落落的。这里,诗人用了“少”字,说明了山村人家少,也照应了“寒”——冷清和寂静。就如王维所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以及“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一样。这样,诗人由听觉出发,带出视觉和感受,共同营造出了山村凄清的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贾岛《暮过山村》这是一首羁旅诗。诗歌为了突出“过”,在布局上以“寒水”开始,以“烟火”告终,中间描写了山间中“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等意象,给人以由寒而暖的感受,从惶恐而至欣慰之喜,从而表现了对山村的热爱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数?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小题1: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内容赏析其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
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欣喜,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 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
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每点2分,共4分)
小题1:示例:赵诗末两句,写树林稀疏,远山刚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飞来的云遮去
了一半。一“放”一“出”一“遮”,三个动词做动态化的描写,把树山云都写得神采飞扬,
显现出淡远清幽的意境,显得冲谈而清奇,一改前面悲苦的情调。(分析“放”字的拟人手
法,“疏”与“遮”前后对照映衬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
翁诗末两句,写诗人登山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从诗人的视角的变化,写
出登山看水却又于水中见山的体验,写出山的青翠水的澄澈,表达一种理趣,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兴。(分析“忽”“闲”“见”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两首诗的感情方面,首先看赵诗,诗歌首句就交代了创作的背景:连日凉风飒飒,黄叶飞舞,作者拖着病体,来到户外。他想散散心,缓解一下病痛的苦楚。疏疏朗朗的秋林外,远远的一抹淡淡的远山投进眼睑,不禁使人顿生喜悦,几片闲云飞来,旋又遮住那一带秋山。喜中又投进淡淡的哀怨之情;翁卷的诗歌首两句就显示出闲适秀逸的韵致:秋色满天,那凉凉的晴爽的天气似乎溶进那湾秋水中,山峦远远近近的,像一幅水墨画。后两句诗人更是意外之喜连连,他原本是上山看水,却没有想到在水中看到了别样动人的青山。那种无意追寻却意外邂逅的惊喜真是洋溢于诗句之中。
小题1:古诗中的佳句,主要有几个方面使得这些句子的夺人耳目:一、炼字;二、炼意;三、造境。炼意有分为议论精辟和意趣奇佳。赵诗末两句写的极有生气,主要体现在几个动词的使用上。几个动词的使用赋予山、林、云以人格化的魅力,同时,又使得诗中的意境冲淡而悠远。把自己淡淡的感情融于其中。翁诗的主要特色是炼意,其中既有理趣,又有情趣。颇能代表宋人理趣、情趣小诗的水平。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