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A.此雨止之祥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B.乃真知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奴婢喜而告余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升于扶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小题5:(1)夜里躲避洪水先后五次(多次)更换地方,白天反复烘烤淋湿的衣服。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
(2)说得很好。我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我可以通过想象得知。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A项解释有误,原句是“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大意是我讨厌丑恶,并且想把丑恶的东西革除,好像是秋天的阳光让树叶凋零。所以“木”在这里是树叶。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也可以用排除法。A第一个“也”表判断;第二个“也”句末语气词;B第一个“乃”副词,才;第二个“乃”副词,表判断,是。C两个都表递进,而且。D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对。所以,正确选项是C。
小题3: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在组织答案时,要回到原文中进行比较辨别。B项“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与文意不符,本文强调的创作要缘于真实感受,不能矫情为文,关注百姓不是主要目的。故选B。
小题4: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并弄清关键词的意思。关键词有:者、者也、乎、吾、彼、乃。一些语气词往往在句子结尾。
小题5: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有:违、迁、病、履、以。
【参考译文】
越王的子孙中,有一位德才兼备的公子,他在如同仙境一样美丽的地方建了一座宅院,经常吟诵一些内容空虚的诗。他告诉苏东坡:“我的心灵纯洁而且明亮,好像秋日里的阳光一样明媚;我的气度庄严而且雄壮,就像秋天里的阳光一样清秀明丽;我喜欢善良的人,而且喜欢帮助他们走向成功,这就好比是秋天的阳光,让各种粮食作物逐渐成熟;我讨厌丑恶,并且想把丑恶的东西革除,好像是秋天的阳光让树叶凋零。我想以我的这些想法写成一篇赋,编成乐曲让人们吟诵,你觉得怎么样?”
苏东坡笑着对他说:“公子怎么知道秋阳的情感呢?你出生在富贵华丽的屋子里,而且经常畅游在朝廷的金殿上,你出门的时候坐着有华盖的轿子,进入宫殿后待在锦绣的帷帐中,酷暑时节你感受到的是温暖的天气,寒冷的天气中你只感觉到些许凉意。你怎么会了解秋阳呢?我这样的人,才会真正了解秋阳。夏天,阴雨绵绵,积水成涝,蒸汽上升为云,云聚集在一起形成瓢泼大雨降落到地面上,雷电使得暴雨更加凶猛,大江大河连成一片,大地淹没在洪水中下,小船行走在昔日的城郭中,鱼龙游到了人家的屋子里。霉菌生长在人们的生活用具上,青蛙、蚯蚓爬在桌案和床席上。夜里躲避洪水先后五次更换地方,白天反复烘烤淋湿的衣服。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躬耕在三吴,有一块田地,谷子成熟而且发了芽,稻子已经抽穗倒伏在泥水中。沟渠与田埂相连,墙壁倒塌,屋门破损。脸上沾满粉尘污垢,眼睛流着被烟熏黑的泪水。做饭的锅和盆都是空的,周围的邻居家一片寂静。鹳和鹤之类的水鸟在房顶上鸣叫,妇人在夜里起来哀叹,计算着剩下的口粮还能吃几天,有的人穷荒之年没有一件衣裳可穿。终于,饭锅下出现了火花,油灯点亮,一点好兆头出现了。清风从西面吹来,钟鼓声响起。家中的奴仆和婢女高兴地告诉我,这是大雨停止的信号。我很早起来占卜,长庚星淡淡的,没有光亮。早晨眺望东方,看看太阳从东方升起。还没有来得及期盼,而一道彩虹横挂于屋顶之上。此时,我陶醉其间,好似大梦初醒,像哑巴想高声呼喊,像瘫痪的人勉强行走,像回到家乡刚刚见到父母兄弟。公子,你可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和欣喜?”
公子说:“说得很好,我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是我可以通过想象得知。”
苏东坡又说:“太阳在天上运行,南北看到的不一样。火红的太阳,它的酷热并非是要施虐于人,它在温暖的时候也并非是对世人有所慈悲。何况,今天这个温暖的太阳,就是昨天那个酷热的太阳。怎么能说在夏天防备太阳,而在冬天太阳的威力变弱了呢?我们这些小民,既容易发怒又容易欣喜。世人对于冬天的畏惧,对于夏天的喜爱,就如同是朝三暮四的猴子。从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没有疑惑了。居家不必封门闭户,出门不必头戴斗笠,酷暑不必害怕,这样才能记得秋阳的恩德。”公子听了这一席话后,拍手称是,一笑而起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洪皓,字光弼,番易人。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宣和中,为秀州司录。大水,民多失业,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发廪损直以粜。民坌集,皓恐其纷竞,乃别以青白帜,涅其手以识之,令严而惠遍。浙东纲米过城下,皓白守邀留之,守不可,皓曰:“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人感之切骨,号“洪佛子”。
时谇遣使金国,张浚荐洪皓,皓至太原,留几一年,金遇使人礼日薄。及至云中,粘罕迫其仕刘豫,皓曰:“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碟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问,愿就鼎镬无悔。”粘罕怒,将杀之。帝一酋目止剑士,为之中跪请,得流冷山。
冷山,地苦寒,陈王悟室聚浇地。悟堂敬皓,使教其八子。或二年不给食。盛夏衣粗布,尝大雪薪尽,以马失然火煨面食之。或献取蜀策,悟室持问皓,皓力折之。悟宣或答或默,忽发怒曰:“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许,谓我不能杀汝耶?”皓曰:“自分当死,顾大国无受杀行为之名,愿投之水,以坠渊为名可也。”悟室义之而止。后兀术杀悟室,党类株连者数千人,独皓以异论几死,故得免。
绍兴十年,因谍者赵德,书机事数万言,藏故絮中,归达于帝。言:“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愧,燕山珍宝尽徒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丞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未几,金主以生子大赦,许使人还乡,皓与张邵,失弁三人在遣中。
十三年七月,见于内殿,力求郡养母。帝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轼不能过,岂可舍朕去邪!”
出知饶州。年六十八,卒。帝闻皓卒,嗟异之。皓虽久在北廷,不堪其苦,然为金人所敬,所著诗文,争钞诵求付梓。性急义,当艰危中不少变。范镇之孙祖一半为佣奴,皓言于金人而释之。
(节选自《宋史·洪皓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皓白守邀留之邀:邀请。
B.万里衔命衔:接受。
C.自分当死分:料想
D.意欲捐燕以南弃之捐:舍弃
小题2: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洪皓“有节操”、“急于义”的一组是
A.皓恐其纷兢,乃别以青白帜②浙东纲米过城下,皓白守邀留之
B.①书机事数万言,藏故絮中,归达于帝 ②或献取蜀策,悟室持问皓,皓力折之
C.①独皓以异论几死,故得免②王师丞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
D.①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②范镇之孙祖平为佣奴,皓言于金人而释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州发生水灾,灾民闻听赈济聚集而来,洪皓但心他们乱中争抢,就用青白旗加以区分,在手上涂墨来标记,使赈灾有序有果。
B.洪皓出使金国,粘罕强迫他作刘豫的属官,洪皓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情怀,惹怒粘罕,差点被害。
C.洪皓流放冷山,悟室拿取蜀的计策来谁问,遭到洪皓的驳斥。悟室突然发怒,以死相胁迫,洪皓被迫无奈,决定投水自尽。
D.绍兴十年,在间谍越德的帮助下,洪皓给宋朝皇帝捎去长信,洪皓在信中对顺昌之战深表惋惜,希望朝廷再次出兵,收复失地。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水,民多失业,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发廪损直以粜。(5分)
(2)皓虽久在北廷,不堪其苦,然为金人所敬,所著诗文,争钞诵求付梓。(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5分)秀州发大水,百姓大多失去财产,洪皓禀告太守把救灾的事情交给自己担负,打开粮仓减价出售粮食。
译出大意给2分;“任”、“直”、“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其他流落低贱的贵族,洪皓都尽力解救他们脱身。唯独被秦桧嫉恨,没有死在敌国,竟死于谗言。
译出大意给2分;“他”、“拔”、“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洪皓字光弼, 番易人。少年时即有奇特的节操, 慷慨激昂有经略四方的志向。宣和年中 , 任秀州司录。发生洪灾 , 民众大多失业。洪皓报告郡守请求自任救荒事务, 开仓降价卖粮给民众。民众突然涌聚, 洪皓害怕他们发生纠纷争斗, 于是用青白色旗帜将他们分 别开来, 并用颜色在其手上做出识别的记号, 命令严格而恩惠遍及每一位民众。浙东向朝廷运送的粮食经过城下时, 洪皓报告郡守扣留下来,郡守不答应,洪皓说:“我愿以一条性命换取十万人的生命。”人人对他切骨感激, 称他为“洪佛子”。
当时计议派遣使者到金朝 , 张浚推荐洪皓。洪皓到达太原 , 滞留将近一年, 金朝对待宋朝使节的礼仪日益怠慢。等到洪皓一行到云中 , 粘罕强迫洪皓、龚王寿两位使节出仕刘豫。洪皓说:“不远万里衔命而来, 不能奉迎两帝南归, 只恨自己无力杀死叛逆刘豫 , 又怎么能忍心侍奉他呢 ! 留下也是死, 不担负刘豫的官职也是死, 我不愿苟且偷生, 愿就鼎镬死而无悔。” 粘罕大怒, 准备杀掉他。旁边有一金将用眼光阻止剑士, 跪下为洪皓求情, 得免死流放到冷山。
冷山土地贫瘠气候寒冷 ,是金陈王悟室的部落。悟室敬佩洪皓 , 让他教授八个儿子。 有两年不供给食物, 盛夏时以粗布为衣, 曾经大雪柴尽, 用马粪燃火煨麦充饥。有人献攻取四川的计策, 悟室拿来询问洪皓, 洪皓极力反驳他。悟室有时回答有时沉默, 忽然发怒说:“你当和好的官员, 但口气如此强硬, 以为我不能杀掉你吗?”洪皓说:“我自忖应当死去, 只是贵国没有杀害使节的借口, 愿意投水而死, 你们可以说我坠落深渊而死。”悟室为他的忠义感动而止。后来兀术杀死悟室, 牵连悟室党羽数千人, 只有洪皓与悟室议论不同几乎被他处死, 因此得以免死。
绍兴十年(1140), 通过间谍赵德, 写下机密事情数万字, 藏于破烂棉絮中, 归来交给高宗, 说:“顺昌之战, 金人震惊恐惧惧魂飞魄散, 燕山珍宝全部转移到北方。打算放弃燕京以南地区。王师急忙撤还, 自丧良机, 现在再次举兵北伐仍然可行。”不久, 金朝皇帝生子大赦天下, 允许使者还乡, 洪皓与张邵、朱弁三人都在派遣之中。
绍兴十三年 (1142 ) 七月, 洪皓在内殿参见高宗, 极力请求回乡侍奉母亲。高宗说: “你的忠贞贯通日月,志不忘君, 即使是苏武也不能超过你, 怎能舍我而去呢 !”
出京担任饶州知府。六十八岁去世,高宗听说洪皓去世, 嗟叹惋惜。洪皓虽然长期被扣留金朝, 经受了难言的苦楚, 但被金人敬佩, 他所著作的诗文, 被人们争相抄 录传诵刻版印刷。性情急公好义, 即使是面临艰难危险也没有丝毫改变。范镇的孙子范祖平为人做奴仆, 洪皓请求金人释放了他。刘光世的庶女给人养猪,洪皓把她赎出嫁人。其他流落低贱的贵族,洪皓都尽力解救他们脱身。唯独被秦桧嫉恨,未死在敌国,竟死于谗言。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选择题每题3分)
沧浪亭记
(明)归有光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②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②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
小题1:下列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急忙)
B.治园于子城之西南(修建)
C.迨淮南纳土(到、等到)
D.乘时奢僭(超越本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锲而舍之
B.亦治园于其偏徘徊于斗牛之间
C.而子美之亭则施施而行
D.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故为之文以志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浪亭,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被广陵王的外甥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建成别墅,北宋时为诗人苏子美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来僧人住在这里,沧浪亭就成了大云庵。
B.本文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并于议论中见出深意,这也是此文很重要的特点。
C.文章用了反衬的手法,以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来衬托苏子美的沧浪亭长留天地间,由此感叹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D.本文从沧浪亭的变迁和古迹的兴衰中,得出一个结论:使人永垂不朽的东西不是经不起时代风雨的纪念物,而是人的品德文章。
小题4: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2分)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2分)
②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小题5:①过去苏子美写过一篇记,记载亭子的美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②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原有的建筑,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
本题解析:
小题1:A “亟”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í”急迫的、迫切的意思;一个是“qì”屡次的意思,“亟求余作《沧浪亭记》”结合上文应翻译为“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所以此处应为“屡次、多次”的意思。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小题2:A之:的,结构助词代词,代镌刻之物? B于:在,介词? C 而:然而,表转折连词表示承接 D 为:被,介词为了,介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小题3:A 原文中说“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不是外甥。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姑苏之台”“五湖”“群山”都是名词, “太伯” “虞仲” “阖闾” “夫差”“子胥” “种”“蠡”都是人名, “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对称句式,根据这些信息这个句子的断句就容易完成了。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第一个“记”名词,指文章,第二个“记”动词,译为“记载”;“胜”名词,译为“美景”;“所以”表原因,可译为“……原因”“……缘由”;“为”动词,译为“建造”。②句中“遗事”古今异义词,译为“遗迹”或“遗址”;“复”动词“修复”; “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状语后置句,“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旧地。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说:“过去苏子美写过一篇记,记载亭子的美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写到: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园子旁边修了一座园子。到了淮南之地归于宋朝时,吴越的园子还没有荒废。这最初苏子美在园中修建了沧浪亭,后来一些佛教徒住在这里。于是沧浪亭就变成大云庵了。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原有的建筑,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
时代变化了,朝廷和社会也都发生了变化。我曾登上姑苏台,眺望浩淼的五湖和苍翠的群山,太伯、虞仲曾经在这里建国,阖闾、夫差曾经在这里争雄,子胥、文种和范蠡曾经在这里经营他们的事业,如今都不存在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这样,钱镠趁着天下大乱的时候窃夺了权位,占有了吴越,国富兵强,下传了四代。他的子孙和姻戚乘机奢侈享乐,超越名位,修造的宫殿和园圃盛极一时。这些都无人纪念,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才被一个僧人钦佩重视到这般地步。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
文瑛爱读书,喜欢作诗,跟我们这些人交往,大家称他为沧浪僧。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