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使使以闻大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项伯杀人,臣活之
3.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你知道那是很难的。
(2)(晋国)已经向东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
(3)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5分)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小题1: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2分)
答:?
小题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养民以礼,反对用刑罚来整顿百姓。(2分)
小题2:(1)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不像一般百姓一样只关注物质功利的现实世界,而是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 (2)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这里的“怀刑”意思是“君子关怀刑罚当否”,能够同后面的“小人关怀利益足够否”对应;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意思。要尊重经典文本,不能随意篡改。(观点1分,理由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先读懂材料中的文言文,知其大意。材料一中孔子的话大意是:如果只用政策法制来规范百姓,只用法律刑罚来要求百姓,老百姓虽然能免除处罚,但是会没有羞耻感;如果用高尚的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仪来规范百姓,老百姓不但会知道羞耻,还能遵守法规和道德。明白了这个意思,答案就不难了。
小题2:这实质上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性题目的做法,一是要联系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凭空探究;二是要联系自己,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有真情实感。此题要求对材料二中的“刑”还是“信”的问题进行探究,发表看法,这需要结合材料已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题难度:一般
3、多选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佯狂不知所之者
B、惟陈言之务去
C、何厌之有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参考答案: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
?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
?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而勿惮改。”《论语·学而》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注],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注】便辟(piánbì):诌媚逢迎。
(1)根据以上语录,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怎样交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理念、志向或兴趣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你赞成孔子的说法吗?请联系实际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①交友需要谨慎,需要选择。②交友的目的是完善自我。③要多交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益友。④不要交虚伪谄媚、花言巧语的损友。
(2) 答案示例一:赞成。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思想指导行动,道不同即思想不同,即使勉强合作,也会同床异梦,于事无补。“道不同,不相为谋”指一种人生追求的选择,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他们的选择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经典诠释。(如果从志同道合有更多共同语言这一角度来评析也行)
答案示例二:不赞成。任何一种理念和主张都带有其局限性,加强交流则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而不相为谋则容易使人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在今天这样一个学术主张百花齐放,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开放开明的社会,妥协、合作、交流、宽容尤为重要,道不同者应该相为谋。(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①也。”
夫子哂之。(选自《论语·先进》)
(二)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③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④之。”(选自《论语·公冶长》)
①方:礼仪;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④怀:关爱。
小题1: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请简要概括。(2分)
小题2:子路之志是什么呢?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1分)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1分)
小题1:子路有志于治理好一个千乘之国,(1分)有好东西愿意和朋友们共享;(1分)他性格豪爽仗义,(1分)但性情鲁莽,过于崇尚勇力。(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此句可看出,孔子关注的层面比较广,从老及幼,而弟子们多顾及一个方面。
小题1:从千乘之国,由也为之,可见他想治理一个这样的国家。而且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他重朋友,有志向但少谋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