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A.闻婴子病死,愿请治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臭而不收,谓之陈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今朽尸以留生/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爱失则伤生/入则无法家拂士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2分)①现在您不做顺理的事,却做邪僻的事,跟从您干乖逆事情的人您就亲近,匡正您的过失的人您就疏远。
②我们的士大夫及诸侯国来的四方宾客,都等在外面,君王您哭的时候还是加以节制吧。
③做小事做成了,不如做大事做不成。君子的缺点,胜过小人的优点。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D项解释错误,“请因夫子而为之”在原文中的上句“公曰:寡人不识”大意是“我不知道这些道理。请允许我依靠先生您处置这件事。”故,因:按照,依从,允许。所以选D。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B,两个“而”都为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A第一个“之”代词,指代婴子 ;第二个“之”助词,相当于“的”。C第一个“以”表目的,译为“希望,来”;第二个“以”介词,把。D第一个“则”连词,就,于是;第二个“则”连词,如果。所以选B。
小题3: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A“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是孔子话,不是晏子行为。B“洁沐浴饮食,间病者之宫”是晏子的话,不是景公的行为。D“公作色不说”不能体现晏子善谏。所以正确选项为C。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句:道顺、行僻、导害、皆、其、节、若 、废、是非。
【参考译文】
景公的宠妾婴子死了,公守着她的尸体,一连三天不吃饭,坐在席子上不离开。身边的人禀报事情,景公一点也不听。晏子进去禀告说:“有个懂道术的客人跟医生一起到来,说:‘听说婴子死了,希望允许把她治活。’”景公很高兴,赶紧起身说:“婴子的病还可以治好吗?”晏子说:“据客人说,他是一个高明的医生,请让他试试看。请您退居清洁之处,洗澡吃饭,离开病人的宫室,他将向鬼神祈祷。”景公说:“好吧。”于是退出去洗澡。晏子命令管棺材的人把尸体收敛起来,等到收殓完了,向景公禀报说:“医生不能治活婴子,已经把尸体收殓起来了,不敢不把这事告诉您让您知道。”景公变了脸色,不高兴地说:“先生您以拿医生的话命令我,不让我看;要收殓尸体,却不告诉我让我知道。我当君主,只是徒有其名罢了。”晏子说:“您难道不知道人死不可复生吗?我听说过,君主正确臣子服从叫做顺从,君主邪僻臣子服从叫做乖逆。现在您不做顺理的事,却做邪僻的事,跟从您干乖逆事情的人您就亲近,匡正您的过失的人您就疏远,阿谀谗佞的人官运亨通,贤德优秀的人遭到废黜,因此阿谀谄媚之徒聚集在您身边,邪僻的行为遍布国内。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任用管仲,因而称霸诸侯;宠爱竖刁,因而遭到灭亡。现在您对待贤德之人的礼节很轻慢,而对宠妾的哀痛却很深切。况且,古代的圣贤君主,他们养活自己宠爱的人,但不妨害自己的行为;收殓死了的人,但不过分亲爱;为死了的人送葬,但不过分悲哀。行为受到妨害就会使自己沉溺在私欲中,过分亲爱就会伤害身体,过分悲哀就会伤害本性。因此,圣贤的君主对这些都加以节制。人死了就收殓起来,不保留尸体希望他复生。棺椁衣被不过分耗费,不让这些妨害对活人的供养。哭泣悲哀有节制,不让它伤害了养生之道。现在您保留着快要腐烂的尸体,希望她复生。过分喜爱,因而妨害了行为。哀痛不止,因而伤害了本性。您错了。所以,诸侯的使者以到我国来为羞惭,我们朝廷的臣子以忠于职守为羞耻。如果推崇您的行为,就不可以引导人民。如果满足您的私欲,就不可以保住国家。况且我听说过,尸体腐烂了却不收殓,这叫做陈列尸体。尸体腐臭了却不收殓,这叫做陈列臭肉。景公说:“我不知道这些道理。请允许我依靠先生您处置这件事。”晏子禀告说:“我国的士大夫以及诸侯四邻的宾客都在外面,您哭的时候还是加以节制吧。”仲尼听到这件事以后,说:“星星的光明,不如月亮的阴晦。做小事做成了,不如做大事做不成。君子的缺点,胜过小人的优点。这些大概说的就是晏子吧!”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伯成,字景初。少从朱熹学。授明州教授。以年少,嫌以师自居,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改知连江县。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又言于御史,朱熹大儒,不可以伪学目之。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爱民为本。推熹遗意而遵行之,创惠民局,济民病,以革裰①鬼之俗。
迁工部侍郎。时权臣方开边。伯成言:“天下之势,譬如乘舟,中兴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坚致,岁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犹惧覆败,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进右司郎官,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出为湖、广总领。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乞戒将帅毋生事。
嘉定元年,召对,面谕:“前日失于战,今日失之和。小使虽返,要求尚多。陛下不获己,悉从之。使和议成,犹可以纾一时之急;否则虚帑藏以资敌人,驱降附以绝来者,非计也。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知镇江府。全活饥民,瘗②藏野殍,不可胜数。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军于固山石牌,伯成谓:“虚此实彼,利害等耳。包港在焦、圈之中,不若两寨之兵迭戍焉。”固山寨兵;素与海盗为地,伯成廉知姓名,会郡都试捕而鞫之,无一逸去。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宝庆元年,加宝文阁学士。虽力以老病辞,而爱君忧国之念不少衰。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坐论事贬,蹙然语所亲日:“向吕祖俭之谪,吾为小臣,犹尝抗论。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遂抗疏。
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人害正,词色俱厉,不少假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有删节)
注:①裰,读j i,信鬼神。?②瘗,读y i,掩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嫌以师自居嫌:厌恶
B.犹可以纾一时之急纾:缓解
C.驱降附以绝来者绝:断绝
D.会郡都试捕而鞫之会:恰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傅伯成“表里洞达”的一组是(3分)(?)
①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②坐是不合,出知漳州
③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④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⑤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⑥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⑨④⑤
D.①⑨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伯成律己爱民,任连江知县时,兴修堤坝以利百姓;在漳州,创办惠民局,救治百姓的病苦,革除当地相信鬼神的风俗。
B.傅伯成敢于直言,任太府寺丞时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宝庆元年,听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不顾年老多病上疏抗言。
c.傅伯成爱君忧国,针对权臣开拓边疆的主张,他认为南宋朝中兴将近八十年,已像一只有缝隙和漏洞的大船,要担心它的倾覆颓败。
D.傅伯成正直无妄,称赞他人的长处,就像赞扬自己的孩子一样;谈到奸邪小人误国,残害忠良,声色俱厉,不加掩饰。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⑵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⑶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傅伯成)每天和诸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或“你来我往地’’)论辩质疑,后来(诸生)成才的很多。(3分:“论质”、“往复”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有私下去拜见他的权臣和受皇帝宠幸的官员,(他)都严厉地拒绝他们。(4分:“权幸” “峻”各1分,能恰当调整第一句语序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3)案件全部审理清楚,(傅伯成)请求(朝廷)宽免他们的死罪,施黥刑后发配到军队中。 (“隶诸军”译为“到军队中做奴隶或仆役”也可)(3分:“狱具”、“贷’’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D(3分)(会:会同)
小题2:D(3分)(②是傅伯成表里洞达、敢于直言的结果,⑤是表现傅伯成的勤政爱民,⑥是表现傅伯成的爱君忧国、敢于直言。)
小题3:B(3分)(错在“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原文的意思是:傅伯成认为吕祖俭不应当因为上书的事遭贬。)
小题4:无
参考译文:
傅伯成,字景初。年少时跟从朱熹学习。被授予明州教授之职。因为年少,不喜欢以?老师自居,他每天和诸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论辩质疑,后来诸生成才的很多。改任连江知县修筑了三百尺石堤,百姓蒙受其好处。
庆元初年,被征召任将作监,提升为太府寺丞。傅伯成认为吕祖俭不应该因为上书的?事遭贬。又对御史说,朱熹是大儒,不可以按伪学来看待。又说到朋党勾结的弊端,。是起?因于皇上喜好厌恶上的偏差。因此不合于朝廷,离京到漳州任职,把严格要求自己爱护百?姓作为为政的根本。推崇朱熹的遗志并遵照实行,创办惠民局,接济百姓的疾苦,用来革?除当地百姓相信鬼神的风俗。
调任工部侍郎。当时权臣正酝酿开拓边疆。伯成说:“天下之势,就好像乘船,(本朝)?中兴近八十年,从外面看来,船好像还坚固紧密,岁月久了以后,缝隙和漏洞渐渐多了,?即使只求得短时间的安全,还要担心倾覆颓败,竟然想侥幸图谋古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我?是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被提升为右司郎官,有私下去拜见他的权臣和受皇帝宠幸的官?员,他都严厉地拒绝他们。离京担任湖、广总领。朝廷官员议论准备接收叛逃来投降的金人,伯成说不应该轻易背弃约定,请求告诫将帅不要生事。
嘉定元年,被朝廷征召应对,当面对皇帝说:“以前在与金人交战上犯了错误,现在在议和上又出现了过失。金国的使者虽然回去了,但提的要求还很多。陛下没有使自己获利,全部依从对方。假如和议成功,还可以舒缓一时的危急;如果和议不成就是掏空国库来资助敌人,驱赶投降依附的入阻绝了后来的人,这不是好的对策。现在的策略虽然是以和为主,应该抓紧时间做好交战和防守的准备。”
任镇江知府。保全救活性命的饥民,埋葬饿死在野外的人,无法计算。制置司打算把?焦山防江军调往圈山石牌,伯成说:“使这里空虚去充实那里,利害相等。包港处于焦、圈之间,不如两地的军队交替防守那里。”圃山寨兵,平素和海盗有勾连,伯成查访获知他们的姓名,会同郡都试把他们逮捕并审问,没有一个逃跑的。案件全部审理清楚,傅伯成请求朝廷宽免他们的死罪,施黥刑后发配到军队中。
宝庆元年,加封为宝文阁学士。虽然极力以年老有病来推辞,但爱君忧国的念头一点也没有减弱。听说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皱着眉头对亲近的人说:“以前吕祖俭遭贬谪,我是小臣,还曾犯上直言。如今蒙受朝廷的恩典,我虽然才不胜任但据此职位,如果不说一句话,那还有谁应当来说呢。”于是上疏抗言。
伯成纯朴敦实不胡乱说话,洞明世事的表象和内里,每当称赞他人的长处,超过称赞自己的孩子,谈到奸人误国,坏人残害正直之人,声色俱厉,毫不掩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赵?凤
赵凤,曲州人也,少以儒学知名,明宗武君,不通文字,四方奏请,常使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知书,奏读多不称旨。孔循教重诲求儒者置之左右、而两人皆不知唐故事,于是置端明殿学士,以冯道及凤为之。凤好直言而性刚强,素与任圜善,自圜为相,颇荐进之。圜为重诲所杀,而诬以谋反。是时,重诲方用事,虽明宗不能诘也,凤独号哭呼重诲曰:“任圜天下义士,岂肯谋反!而公杀之,何以示天下?”重诲惭不能对。
术士周玄豹以相法言人事多中。明宗为内衙指挥使,重诲欲试玄豹,乃使他人与明宗易服,而坐明宗于下坐,召玄豹相之,玄豹曰:“内衙,贵将也,此不足当之。”乃指明宗于下坐曰:“此是也!”因为明宗言其后贵不可言。明宗即位,思玄豹以为神,将召至京师,凤谏曰:“好恶,上所慎也。今陛下神其术而召之,则倾国之人,皆将奔走吉凶之说,转相惑乱,为患不细。”明宗遂不复召。
其后安重诲为边彦温等告变,明宗召彦等廷诘,具伏其作,即斩之。后数日,凤奏事中兴殿,启曰:“臣闻奸人有诬重诲者。”明宗曰:“此闲事,朕已处置之,卿可无问也。”凤曰:“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陛下不可以为闲。”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严宏壮者,栋梁柱石之所以扶持也,若折其一栋,去其一柱,则倾危矣。大臣,国之栋梁柱石也。且重诲起微贱,历艰危,致陛下为中兴主,安可使奸人动摇!”明宗改容谢之曰:“卿言是也。”遂族彦温等三家。其后重诲得罪,群臣无敢言者。独凤数言重诲尽忠。明宗以凤为朋党,罢为安国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陛下神其术而召之神:认为……神奇
B.为患不细细:小
C.明宗召彦温等廷诘诘:询问
D.其后后安重诲为边彦温等告变为:替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凤“直言性刚强”特点的一项是(?)(3分)
① 重诲方用事,虽明宗不能诘也?② 任圜天下义士,岂肯谋反
③ 素与任圜善,自圜为相,颇荐进之?④ 好恶,上所慎也
⑤ 数言重诲尽忠?⑥ 罢为安国军节度使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①②⑤
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赵凤年轻时凭借儒学而出名,并受到孔循和安重诲的提拔做了端明殿学士,为明宗阅读奏章。
B.赵凤认为安重诲是国家的栋梁柱石,明宗不该因奸人陷而动摇对他的信任,但后来安重诲还是因此被杀。
C.任圜被当权的安重诲以谋反的罪名杀害,只有赵凤敢于质问安重诲,并称赞任圜是天下忠义之士。
D.赵凤认为天下的好恶要慎重,如果明宗迷信占吉卜凶之说,那么百姓也将效仿,造成的祸患会不少。这个道理同“天下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是一样的。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 是时,重诲方用事,虽明宗不能诘也。(3分)
译:?
⑵ 因为明宗言其后贵不可言。(3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这时,重诲正当权,即使明宗也不能责问他。
(2)趁便对明宗说他以后的富贵是不能说尽的。
本题解析:
小题1:D为:表示被动,3分。
小题1:①句说重诲权重势傲,③句讲赵凤受到任圜的举荐,⑥句是赵凤直言的后果,3分。
小题1:安重诲也不识字,并不是因为边彦温等的告发,而是另有其因,3分.
小题1:(1)“用事”当权;“虽”即使;“诘”责问。每个要点1分,3分。
(2)“因”,趁便,趁机:“为”,介词,对、向;“不可言”,不能说尽的。每个要点1分3分。(以上各句语句不通顺均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赵凤是幽州人,年轻时凭借儒家学问出名,明宗武君不识字,全国的奏章常让安重诲读给他听。安重诲也不识字,(所以)读的奏章大多不符合奏章的内容。孔循让安重诲安排儒生在自己身边,可这两个人不了解唐代的旧制,于是就设置了端明殿学士这一官职,让冯道和赵凤担任。赵凤说话率直,性格刚强,一向与任圜关系好,自从任圜做宰相,赵凤很受举荐。(后来)任圜被安重诲所杀,重诲用密谋^造**(的罪名)诬陷任圜。这时重诲正当权,即使明宗也不能责问他,唯独赵凤哭嚎着对重诲说:“任圜是天下忠义之士,哪里能谋反!你杀害他,拿什么来昭示天下人(说任圜有罪)?”重诲惭愧得不能回答。术士周玄豹用看相来预测事情,大多猜中。明宗做内衙指挥使时,重诲想试试玄豹,就让另外一个人同明宗换了衣服,让明宗坐在(这个人)下座,(然后)叫玄豹来鉴别,玄豹说:“内衙是高贵的将军,这个人不配担当。”(接着)就指点坐在下座的明宗说:“这个人才是内衙!”趁便对明宗说他以后的富贵是不能说尽的。明宗当了皇帝后,想念周玄豹,认为(他的相术)神奇,要召见他到京城来,赵凤劝谏说:“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是陛下您应该慎重的事情,如果您认为玄豹的相术神奇,就召见他,那么全国的百姓都将为占吉卜凶的学说而奔忙,互相影响蛊惑,造成的祸患就不会小。”明宗于是不再召见周玄豹。后来安重诲被边彦温等告发叛乱,明宗下诏(让)边彦温等到朝堂上赤,(当面)询问这件事,彦温等全都承认他们的告发(是真的)。(明宗)将要杀安重诲。过了几天,赵凤在中兴殿禀告事情,开口说:“我听说有小人诬谄安重诲。”明宗说:“这是闲事,我已经处理了,你就不要再问了。”赵凤说:“我听说的是关系到国家利害的事情,陛下不能够认为是闲事。”接着指着中兴殿说:“这座宫殿之所以庄重威严宏大壮观,是栋梁柱石支撑的缘故,如果折断其中的一根栋梁,去掉其中的一条柱石,那么此殿就有倒塌的危险了。大臣就是国家的栋梁柱石。再说重诲出身低微卑贱,历经艰难险恶,辅佐陛下成为复兴国家的皇帝,怎么可以使奸人动摇(您对重诲的信任)。明宗变了脸色道歉说:“你说的对啊。”于是杀了边彦等三个家族的人。后来,安重诲获罪被杀,群臣没有敢替他说话的,只有赵凤多次说安重诲竭尽忠诚。明宗认为赵凤是(安重诲)的同党,无罪而放遣他做了安国军节度使。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小题1:分析上面选段内容,说说孔子的治国的基本思想。(3分)
?
小题2:孔子还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1)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认为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比刑罚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小题2:(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把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比作风,百姓的道德品质比作草,强风吹来,草就会随风倒下,这说明用执政者的道德力量能感化征服百姓,这样百姓就能“有耻且格”。这是孔子“道之以德”的形象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抓住“为政以德”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来概括即可。
小题2:评价“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首先要清楚“风”与“草”这两个喻体的特点,然后结合所选文段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来评价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