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21:09:55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庚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①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成德立,还归旧庐/旧庐:破旧的房子 B.遇岁饥馑,路有饿殍/岁:年末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幸:幸亏 D.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吝惜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 ①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或恐差错,遂守之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4.(1)他教育人,完全依循被教育者的秉性脾气,用道理开导,使之追求善行远离罪恶。 (2)当时有人争论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去评判对错。(因发觉不妥)结果,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 (3)穿布衣吃蔬菜粗粮,不改变自己的人生乐趣,辽东的百姓,都把他看作像自己的君主一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意有所极(极点),梦亦同趣(同“趋”,往)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以……为异)之 C、缘(顺着)染溪,斫(砍)榛莽,焚茅茷 D、萦(环绕)青缭白,外与天际(接合) 2、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到则披草而坐 醉则更相枕以卧 B、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D、则凡数州之土壤 其高下之势
3、从句式角度看,和“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相同的一项是 [?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D、大王来何操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来映衬出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B、本文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了作者的傲世情怀。 C、西山的胜处,作者是通过远观得来,又是从宏观着笔叙写的。 D、本文与《小石城山记》一样,记游的都是永州的山川景物,但《小石城山记》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而本文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流露出了陶渊明式的归隐田园思想。 5、请用“/”给文中的划线文字断句。 心 凝 形 释 与 万 化 冥 合 然 后 知 吾 向 之 未 始 游 游 于? 是 乎 始 故 为 之? 文 以 志 6、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注:培塿,指小土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D?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说明:4处正确即可。凡断句超过6处者均判为零分) 6、(1)我以为凡是这永州的山有奇特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却不曾知道西山景物的怪异独特。(得分点:“以为”,“而”,句意通顺) (2)这时候,我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立出众,不与那些小土丘同类。(得分点:“然后”,“特”,句意通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况钟传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车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②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巡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 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juān):免除 ②逋(bū):欠交,拖欠。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置二簿识民善恶——识:识别 B、以行劝惩——劝:奖励 C、至是钟数延见——延:邀请 D、未尝缘故谊有所干——干:求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 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B、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孜孜爱民”的一组是 [? ]
①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②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③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④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⑤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⑥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况钟刚一上任,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狠狠惩治了苏州那些舞文弄墨以奸求利的豪强猾吏,接着痛斥属僚中的一些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不仅办事周密,而且下大力气惩恶扬善,兴利除害,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因当初平思忠对况钟有恩,况钟上任后,知恩图报,不仅邀请他相见,待他礼节非常周到,还命令自己的两个儿子侍奉他。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示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直至死于任上。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苏州的知府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都没有一个比得上况钟的。
参考答案:1、A 2、C 3、B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释:赡逸:shàn yì,形容诗文词采富丽,感情奔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奏颂一篇奏:进献 B.引至庭下曰引:拉,牵 C.喜纵横 纵横: 以辩才陈述利害、游涚君主的方法 D.今墓在焉焉:兼词,于之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遂荐于玄宗月出于东山之上 B.亲为调羹齐彭殇为妄作 C.以所业投贺知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白长笑而去扣舷而歌之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李白是李母梦见太白星而生下来的,因而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一出生便天赋过人,十岁就通五经、贯六艺,诗笔生花,为人称道。
B.贺知章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并与其诗酒为乐;后来靠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的推荐,李白得以步上仕途,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堂上,“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华阴县,使县宰惊愧,叩拜致歉;在渡船上,与御史崔宗之共处,著锦袍而坐,旁若无人。这都说明李白的确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李白曾有恩于郭子仪,当他受永王李磷事牵连入狱时,郭子仪“请官以赎”,皇帝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好黄、老学说,不幸的是醉酒捉月.沉水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3分)
?(2)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3分)
?(3)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
(2)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征召为军中幕僚。
(3)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
本题解析:
小题1:焉,那里
小题1:而,表修饰
小题1:“李白一出生便天赋过人”,说法有误,原文是“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小题1:(1)“辄”“沮”各一分,句意一分(2)“卧”“辟”各一分,句意一分(3)“游”“奇”“救”句意一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王珪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日:“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平?”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日:“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 正:正确
B、伎不进,数被让 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 矜:怜悯
济繁治剧,众务必举 举:办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臣同德,则海内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 于是大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
D、陛下衿其性命,引置枢密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参考答案:
1 A
2 B
3 B
4 B
本题解析:
1 A 纠正 ?
2 B(以:连词,表原因,“因为”。A、则:连词,表假设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乃:副词,表前后的逆接相背,“竟”/副词,表前后的顺接或紧接,“就”。D、其: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3 B(①是王珪向皇上表示诚意与忠心的。⑤是说太宗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是王珪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劝谏的理由。⑥是交代王珪辅政的事实。故①⑤⑥都不是表现“雅正”的。)?
4 B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参考译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吓?’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扦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