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7-03 21:09:55 【

1、阅读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倚 才 高 而 玩 世 背 后 须 防 射 影 之 虫 饰 厚 貌 以 欺 人 面 前 恐 有 照 亡 胆 之 镜 怪 小 人 之 颠 倒 豪 杰 不 知 惯 颠 倒 方 为 小 人 惜 吾 辈 之 受 世 折 磨,不 知 惟 折 磨 乃 见 吾 辈。——《幽窗小记》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石钟山记
苏轼

?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下深潭,微风浪( 临:靠近;鼓:鼓动。)
大风浪不能也( 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 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聆:听。)
余自齐安临汝( 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C. 与之噌… 普呦嘤?( 向:刚才的。)
之乎( 识:通“志”,记住。)
D.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大石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
B.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
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 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 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 文字) ,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结尾段,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所持的各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而非真,全不复有矣?初:本色。?
B.言虽,于我何与?工:精巧。?
C.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降:以下。?
D.是岂可以为万世之论乎?遽:全部。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画鬼最易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解释:为(?)?孰(?)?罄(?)?类(?)
译文:
?
?
?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卫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使者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贼——喻:开导。
C.愿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A.顺昌民以刚为命——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B.刚喻从盗都使反业——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是欲置我何地耶
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