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①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②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 ③风日清美,法驾幸临 ④城池之高深,关轭之严固 ⑤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 ⑥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磕之勤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迨:等到
B.大母过余曰? 过:看望
C.大类女郎也? ?类:好像
D.客逾庖而宴? 宴:宴请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
B. 鸡栖于厅? 而母立于兹
C. 顷之,持一象笏至?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 而母立于兹? 久不见若影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娘以指叩门扉曰
B.墙往往而是
C.室仅方丈
D.先妣抚之甚厚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重点写悲情,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用“‖”标出层次,并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唐河店妪传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呼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①。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1.下面句子中加粗实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兵:战争?
B.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诣:到……去
C.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俟:等待?
D.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瘠:缺少
2.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B.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C.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吾将瞷良人之所之
D.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品行
B.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竟:终于
C.信往,不为具食具食:吃饭的器具
D.坐法当斩坐法:犯法判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多厌之者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滕公奇其言,壮其貌②吾其还也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若入前为寿
D.?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
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
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C.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更多采用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D.文章也展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4分)
②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4分)
③。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4分)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全
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霁:下雨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D.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