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①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②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 ③风日清美,法驾幸临 ④城池之高深,关轭之严固 ⑤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 ⑥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磕之勤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
(1)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
(2)四方遥远的边陲(的人民),更想到要设法来安抚它们。
(3)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本题解析:
小题1:间:区分。
点评:本题的判断有点难度,主要是学生对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不太懂,“声教所暨,罔间朔南”中,暨:及,到,罔:无,朔:北方,南:南方。学生逐字理解才能推断出来。
小题2:②“千载之秘”不属于“景象”;③“法驾幸临”是指朱元璋自己。
点评:“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这句识记上是文章张开蓝本的纲要之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虚实两条线”:景和事理,显然“千载之秘”不是能看到的;“法驾幸临”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不是景色。根据这两项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一一排除。
小题3:“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指的是明朝。
点评:原文中有“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显然,指的是现在,而不是六朝。
小题4:本题重要语言点:(1)以:因为,“诏建楼于巅”倒装句式,同游观:同享游览,锡嘉名:赐给美名。(2)陲:边境、边,“四陲之远”定语后置句式,有以:用来,柔之:安抚他们。(3)所以:……原因,加:施加,徒:只是、仅仅
点评:本题的难点是第二个句子的翻译,“陲”这个字很难翻译,学生可能一时记不起这个词的意思,其实在《逍遥游》中的“翼若垂天之云”中,就有这个词;而是“柔之”这个短语不好理解,学生很难理解“柔”的语境义。第三句话是课文中的句子,整体难度较大。
【参考译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娱乐,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
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
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四方僻远的边陲,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
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迨:等到
B.大母过余曰? 过:看望
C.大类女郎也? ?类:好像
D.客逾庖而宴? 宴:宴请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
B. 鸡栖于厅? 而母立于兹
C. 顷之,持一象笏至?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 而母立于兹? 久不见若影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娘以指叩门扉曰
B.墙往往而是
C.室仅方丈
D.先妣抚之甚厚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重点写悲情,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用“‖”标出层次,并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A
4.(1)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
? (2)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
5. 一层(“先是……凡再变矣”):写由于伯叔们分家,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二层(“家有老妪……妪亦泣”):写对母亲的回忆,抒思母之情。三层(“余自束发……不自禁”):写对祖母的回忆,抒思念悼亡之情。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唐河店妪传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呼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①。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1.下面句子中加粗实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兵:战争?
B.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诣:到……去
C.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俟:等待?
D.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瘠:缺少
2.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B.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C.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吾将瞷良人之所之
D.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1)等到了打仗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冲锋在前,当然他们不乐意这样做了。
(2)参与治理国家的人,不在这方面留心,我看不到他们的忠心啊。
(3)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而忧,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品行
B.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竟:终于
C.信往,不为具食具食:吃饭的器具
D.坐法当斩坐法:犯法判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多厌之者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滕公奇其言,壮其貌②吾其还也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若入前为寿
D.?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
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
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C.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更多采用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D.文章也展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4分)
②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4分)
③。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见译文。
本题解析:
小题1:C(准备饮食)
小题1:C(A代词;消独B代词;还是C你D竟然是;于是)
小题1:B(因果推断不当。)
小题1:略
文言文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终于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说:“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 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萧何说:“虽然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何他为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等到任命大将军时,原来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全
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霁:下雨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D.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