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①去而事智伯?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 ③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④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 ⑤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⑥今日之事,臣固伏诛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3分)士人为了解自己的人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说”、“容”、句子大意各1分。)
(2)(4分)然而这样做的原因,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所以”“以”“愧”、判断句式各1分。)
(3)(3分)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有为名节献身的大义。(“美”、“死”、“义”,各1分。)
(各句翻译句意不通顺的,要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足够。从具体的语境看,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这样从符合其在文中的意思。其中“委质”一词,《屈原列传》涉及。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宜采用排除法。①是豫让的行为,却不能表现他的义;④是借朋友之口间接表现;⑥是豫让服罪的语言,和“大义”无关。
小题3:试题分析:“他为报答赵襄子”错,原文没有“为报答赵襄子”的意思。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前,要先看句子的特点,并重点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语。(1)句中的“死”与“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为献出生命和修饰容貌之意;“说”为通假字,通“悦”,喜爱,喜欢。(2)句……者,……也,这是典型的判断句式,翻译时要体现这一句式特点;“所以”,……的原因;“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愧。(3)句中“美”,这里指美德,形容词用作名词;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义,名词,大义。
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喑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再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多次击刺衣服,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都为他流泪哭泣。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冯胜,定远人。生时黑气满室,经日不散。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太祖尝从容询天下大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太祖大悦,俾居幕府,命国用典亲兵,委以心腹。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
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坐小法贬一官,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陕州,趋潼关。守将宵遁,遂夺关,取华州。还汴,谒帝行在。授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寻从大将军征山西。
久之,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以步骑二十万征之。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者奉玺书往谕降。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
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选自《明吏》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拔之以为根本/拔:攻取
B.遂命袭兄职,典亲军/典:掌管
C.金陵龙蟠虎踞/虎:猛虎
D.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系:拘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国用之卒,子诚幼/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因乃剌吾请降/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为敌所杀/若属皆且为所虏
D.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胜喜好读书,通晓兵法,英勇多谋略。元朝末年,他和哥哥冯国用一起筑寨自保,后来,归顺了太租。
B.冯胜在归顺太祖以后,屡立战功,当了元帅。在哥哥冯国用英年早逝以后,他承袭哥哥的职务,掌管亲军。
C.冯胜征讨辽东时指挥有方.节节胜利。但是他藏匿良马,勒索珠宝,受到太祖处罚,从此不能再领兵作战。
D.冯胜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威望很高。但是因为太祖的猜忌,再加上他多次因小事违逆皇帝心意,蛙终被赐死。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C
4.(1)太祖攻占地盘至妙山,冯国用和冯胜一起前来归顺,很受亲近信任。
(2)军队返回,(冯胜)把捷报上报,并上奏常茂行动过激引起变乱的情况,率领全部投降部众二十万人进入关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人。好学,颇通古今。契丹犯边,王师数不利,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太宗诏问之,上五策,曰:“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帅府许自辟士;而将帅得专制境外。”帝异之,改将作监丞,未几,为御史台推勘官。
时御试进士,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士皆习浮华,尚敏速。靖请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淳化四年,使高丽还,提点在京百司,迁太常博士。
太宗务兴农事,诏有司议均田法,靖议曰:“法未易遽行也,宜先命州县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责州县劝课①,给印纸书之。凡县管垦田,视殿最②行赏罚。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约井田之制,为定以法,颁行四方。”太宗谓吕端曰:“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靖此策合朕意。”乃召见,赐食遣之。
他日,帝又语端。曰:“靖说虽是,第③田未必垦,课未必入,请下三司杂议。”于是诏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靖议,以靖为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既而靖欲假缗钱二万试行之,陈恕等言:“钱一出,后不能偿,则民受害矣。”帝以群议终不同,始罢之。出靖知婺州,再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复列前所论劝农事,又言:“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以殿最州县官吏,岁可省江、淮漕百余万。”复诏靖条上之,靖请刺史行春,县令劝耕,孝悌力田者赐爵,置五保以检察奸盗,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又下三司议,未果,皆不行。
初,靖与丁谓善,谓贬,党人皆逐去。
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言靖老疾,不宜久为乡里官,于是以秘书监致仕,卒。
(取材于《宋史·陈靖传》,有删改)
注:①课:赋税。 ?②殿最:泛指等级高下、优劣。?③第:但,只是。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擢:选拔
B.法未易遽行也遽:仓促
C.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顾:只,不过
D.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籍:践踏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持重示弱,待利而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乃召见,赐食遣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帝以群议终不同以吾一日长乎尔
D.不宜久为乡里官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
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
B.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
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
C.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
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
D.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
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军粮依靠于东南的供给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契丹进犯边境,陈靖向宋太宗上奏五条策略,太宗对他另眼相看,不久让他担任了御史台推勘官。
B.陈靖在殿试进士时请求把考生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此建议使知名之士能够荣登上科。
C.宋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陈靖关于推行均田法的奏策正好合乎太宗心意,于是得到了太宗的赏赐。
D.丁谓被贬后,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使陈靖最终在秘书监任上辞官去世。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籍:登记。这种用法详见课本必修一《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至”。
小题2:C因为。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表承接,于是;表转折,却,竟然。D动词,做,担任;表被动。答题时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首先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原句意思,然后根据原句意思确定虚词意思,如果虚词用法不能从意思上确定出区别,可以从虚词前后的关系断定。
小题3: “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有误,应为“宋太宗还是说不会这样”此句重点考查文言词语“然”意思为:这样,指示代词。
小题4: “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有误,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县人。好学习,精通古今,契丹进犯边境,北宋政府的军队多次处于不利地位,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太宗诏令询问此事,陈靖上奏五策,说:“明令赏罚;安抚士众;持重示弱,等待机会举兵;允许帅府自找谋士幕僚;将帅能够在境外有自主权。”宋太宗对他感到惊异,改任为将作监丞,不久,担任御史台推勘官。
当时,殿试进士,多选择文章先完成的人为高等第,士大走都因习浮华,崇尚敏捷快速。陈靖请求把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等到唱名时,有的果然是知名之士,即置于上科。淳化四年,陈靖出使高丽回来,提点在京的百司,改任太常博士。
宋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诏令有司商议推行均田法,陈靖议论说:“法规不能即刻变更推行;应该先让州县检查荒地及逃亡百姓的田产,登记在册,招募百姓耕作,责令州县地方官鼓励百姓耕作上交赋税,发给印纸记在上面。凡县管垦田,看其高低等级予以赏罚。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然后按照人口授给土地,丈量土地,平均赋税,大致按井田之制,以此为授田原则,颁行四方。”宋太宗对吕端说:“我想恢复井田,只是担心怕不行,陈靖的这个奏策正合乎我的心意。”于是召见陈靖,赏赐饭食,遣他回去。
又有一天,宋太宗又告诉吕端说:“陈靖说的虽然对,但府田不一定能开垦,租税不一定能收进,请令三司讨论。”于是,诏令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陈靖议论,任命陈靖担任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为副职。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还说不会这样。此后,陈靖想借缗钱二万来试行这件事,陈恕等说:“钱一拿出,以后不能偿还,那么民众就会受害了。”太宗皇帝因为各人的议论终不相同,才作罢没有施行。诏令陈靖出任婺州知州,又迁升为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以后,陈靖又陈列从前所论的劝农之事,又说:“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仰食于东南的供给,东南供给不足,就会延误国家的大计。请在京东、京西及河北各州大力推行劝农妁办法,以此来评价州县官吏的好坏等级,每年可节省江浙、两淮的漕粮百余万石。”又诏令陈靖条列奏上,陈靖请刺史行春耕之礼,要求县令劝勉耕种,讲求孝悌,努力耕作的人赏赐爵禄,置设五保以检举、蓝察盗贼,登记游惰的民众以供给劳役、耕作。真宗皇帝又下令三司议论,没有结果,最后都没有施行。
起初,陈靖与丁谓友善,丁谓被贬,他的同党都被逐去。
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不适宜长期担任地方官吏,于是陈靖以秘书监身份辞官,最后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岐传
范晔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岐少明经,有才艺。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会河东太守刘祜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延熹元年,弦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弦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迎入上堂,飨之极欢。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三府闻之,同时并辟。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辗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及李催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日磾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曹操时为司空,举以自代。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
常。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
(摘自《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辟:征召
B.阖门百口,势能相济——济:成功
C.迎入上堂,飨之极欢——飨:款待
D.即日便下,下讫便掩——讫:完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出行,乃得死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不有重怨,即亡命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俱为贼边章等所执——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于是就拜岐为太常——于是余有叹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岐年轻时就通晓经书,富有才华,曾经建议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应该辞去官职为父母守孝,后因宦官担任太守职位而感到羞耻,于是愤而辞职回到家中。
B.延熙元年,赵岐因为躲避唐玹的迫害而在各地逃难,孙嵩把他藏在家里的复壁之中,他才得以保全性命,遇赦之后因边疆发生战事被提拔任命为并州刺史。
C.中平元年,朝廷征召赵岐为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请求任命他为长史,大将军何进推举他担任敦煌太守。等汉献帝定都长安,又拜为议郎,逐渐升为太仆。
D.在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赵岐曾经推举他担任自己的官职,而他自己也被推举担任了太常。建安六年去世的时候,他吩咐儿子丧事从简,态度极为豁达。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辗转还长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D
4.(1)在州郡担任官职,因为廉洁正直嫉恶如仇而被人忌惮。
(2)赵岐想要呈奏防守边疆的策略,还未来得及献上,恰逢因为党锢的事情而被罢免,于是撰写编排为《御寇论》一书。
(3)叛贼想要胁迫赵岐担任元帅,赵岐说假话敷衍才得以避免,辗转回到了长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
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呻佔(zhān):诵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钥灿然启:启发
B.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慨:叹息
C.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易:交换
D.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迹:行为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汪琬认为是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
③采其华而忘其实?④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⑥尊所闻,行所知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
B.楼主人认为把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汪琬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由表及里,思想有深度,启人深思。
D.因为生病,为楼主人写记的事一拖再拖,最后在楼主人的催促下才完成。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启,打开。)
小题2:D(①是楼主人关于藏书的做法;②和读书无关;③是错误的读书方法。)
小题3:B(“传是楼”是由楼主人命名的。)
参考译文】
昆山徐健菴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宝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誉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