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
小题5:(1)魏徵相貌平平(或:不超过普通人),但是很有胆量谋略,善于回转皇帝的主意,常常触犯皇帝脸色苦苦谏诤(或:竭力上谏)。
(2)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则卿大夫们都依靠俸禄生活,必然导致大量征赋(来供给他们)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项解释不准确,从原文上下句“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大意“太宗让杜如晦对他传旨道:“一般的人尚能够重视诺言,你为什么已答允了朕而又后悔呢!”卢祖尚执意辞退。”可知,敦:重视。所以选A。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第一个“以”,用来,连词 (或:用,介词);第二个“以”,因为,连词。B.两个“而”,不译,均为顺承连词;C.第一个“何”,什么,代词 ;第二个“何”,为什么,副词;D.第一个“为”,替,介词;第二个“为”,成为,动词。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表述不准确,从原文可知,“居功自傲”为无中生有的信息。所以选A。
小题4: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此题可以注意定宾结构“贤之臣”,文言虚词“非”,“无”,“所”等。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状、逾、善、每、若、咸、敛。
参考译文: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因贪污犯罪。太宗因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全才,廉洁平易而公正,便征召他入朝,谕告他:“交趾郡很久不得贤人去治理,需要你前去镇守安抚。”卢祖尚拜谢出朝,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相辞。太宗让杜如晦对他传旨道:“一般的人尚能够重视诺言,你为什么已答允了朕而又后悔呢!”卢祖尚执意辞退。戊子日(十五日),太宗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卢祖尚仍固执己见,拒不从命。太宗大怒道:“我派人不行,又如何治理国家呢?”下令将卢祖尚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过了几日,与大臣议论“齐文宣帝是怎么样一个人?”,答道:“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人与他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他不肯赴任,丞相杨遵彦奏与文宣帝。文宣帝大怒,召入宫中来责备。魏恺说:‘我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我不愿意成行。’齐文宣帝回头对杨遵彦说:‘他讲得有道理,你就宽赦他吧。’这是齐文宣帝的长处。”太宗说:“有道理。先前卢祖尚虽然有失做大臣的道义,朕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下令恢复卢祖尚的官位以荫庇其子孙。
魏徵相貌平平(或:不超过普通人),但是很有胆量谋略,善于回转皇帝的主意,常常触犯皇帝脸色苦苦谏诤(或:竭力上谏)。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消褪。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取消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故意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死在太宗的怀里。
起初,太宗令大臣们议论分封诸王的事,魏徵认为:“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则卿大夫们都资赖俸禄生活,必然导致大量征赋(来供给他们)。另外,京城一带征收的赋税不多,要依靠京都以外的州县,如果拿国邑尽封给王公,则国家经费顿时短缺,再加上燕、秦、赵、代诸国均管辖有夷族,如有出现紧急情况,到内地调兵,路途遥遥,难以及时奔赴所在地。”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朝廷运祚的长短,命在上天,尧、舜都是大圣人,守定国祚却不能长久;汉、魏出身低贱,恣纵却国运长久,推却不掉。如今让皇亲国戚子子孙孙均有自己封国的百姓与土地,几代之后,将骄奢淫逸,相互攻伐残杀,对老百姓危害尤大,不如保住现状,令他们更迭居位来得好!”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不如分封亲王宗子,不使他们过于强大,以州县相间隔,交错为界,互相维持牵制,让他们各守境土,同心协力,足以扶助京城皇室。设置官吏,均由尚书省选拔录用,除皇朝法令外,不许他们擅自施行刑罚,朝贡礼仪,都定有条例格式。这种制度一旦确定,千秋万代可保平安。”十一月,丙辰日(初一),太宗下诏:“皇室宗亲以及功勋贤能大臣,应让他们担任地方长官,并传给其子孙,没有大的变故,不得随意黜免,各部门明文规定条例,定下不同等级以上报朝廷。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太祖①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③,复以淮为司马。文帝②即王位,赐爵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又行征羌护军,护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皆破平之。关中始定,民得安业。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五年为真。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④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而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嘉平二年,诏曰:“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在关右三十馀年,外征寇虏,内绥民夷。功绩显著,朕甚嘉之。今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
(选自《三国志魏志·满田牵郭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文帝:即曹丕。③假节:与下文的“持节”,皆为魏晋时期的官职名称。④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陈,备疑不渡 陈:列阵
B.故计远近为稽留稽:延误
C.蜀兵大至,淮逆击之逆:预先
D.外征寇虏,内绥民夷绥:安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昔禹会诸侯于涂山?
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
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
宜先据之,而议者多谓不然?其夜果攻阳遂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B.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C.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D.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淮被太祖曹操任命为夏侯渊的司马,在夏侯渊遇害之际,能及时稳定军心,并在阻击刘备一役中出奇计,深得曹操嘉许,被赐爵关内侯。
B.郭淮在祝贺文帝登基时迟到,受到文帝斥责,但他却巧妙地将文帝与太平盛世时的五帝、夏后相类比,使文帝转怒为喜,并给他升官封侯。
C.郭淮与诸葛亮对阵,先是估计到对手会夺取北原,后又识破对手挥师西进是虚张声势,于是事先在北原构筑好营垒,最终挫败对手的谋算。
D.郭淮在关西地区主政三十多年,无论是征讨来敌,还是绥靖地方,都功绩卓著,因此,皇帝下诏嘉奖,授予他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等官职。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以状闻,太祖善之。(3分)
②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4分)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郭淮行军作战“方策精详”(计谋精确缜密)。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①(郭淮)把这件事上报以后,太祖认为他做得好。(3分)。
②(郭淮)略知他们的心意,关怀备至,(人们)都称他为神明的官吏.(4分)。
(2)事例一:与刘备对阵时,主张撤离岸边,在远处设阵诱使敌人前来渡河再进攻(“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
事例二:与诸葛亮对阵时,主张先占北原。(“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
事例三:与诸葛亮对阵时,认为其西行乃虚,攻阳遂为实(“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 [3分。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蜀兵大至”可知,逆:迎敌、迎战。所以选C。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以:前者,连词,表目的,“来”;后者为介词,“用”;B项,于: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引出对象,不译;D项,其:前者为人称代词,“他们”;后者为指示代词,“那”。所以选C。
小题3: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需要注意停顿的文言虚词如“也”“之”;名词做主语的“备”。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赐爵给郭淮的是魏文帝曹丕;B夏后,即夏桀,是好用酷刑的暴君。郭淮只是用五帝时候的世道和当今世道进行类比。C原文是“堑垒未成,蜀兵大至”,即营垒四周的壕沟、垣墙还没有修筑好,因此并非“事先在北原构筑好营垒”;D皇帝新任命其为车骑将军和仪同三司。所以选D。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闻、善、周至、咸;补充省略成分“郭淮”。第二问答题区间在第一段和第三段,可根据郭淮的推测语句内容进行概括或者直接引用即可。
【参考译文】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曹操回洛阳后,留下征西将军夏侯渊抵御刘备,任郭淮为夏侯渊的司马。夏侯渊与刘备作战,郭淮有病未能成行。夏侯渊被杀,军中慌乱,郭淮收集散兵,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中统帅,各部军营才安定下来。第二天,刘备想渡汉水进攻。各位将领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如果不能抵挡,刘备会乘胜而击,于是诸将都想依托汉水设阵来狙击刘备。郭淮说:“这是向敌人示弱,不能击败敌人,这不是上策。不如远离汉水设阵,在远处设阵,诱使敌人前来,等他们渡到河中央再发起进攻,一定可以打败刘备。”于是排好战阵。但刘备疑心重,不敢渡汉水。于是郭淮坚守阵地,表示没有撤退的意思。有人把这情况向曹操禀报,曹操很赞许郭淮的做法,于是任命张郃为假节都督,又任郭淮为司马。曹丕即位后,赐郭淮为关内侯,后调任镇西长史。再兼任争羌护军,统领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伐山盗郑甘及卢水叛乱的胡人,大获全胜。关中于是安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黄初元年(220),郭淮奉命前来祝贺曹丕登基,在路上得病,因此被延误了行程。等到群臣庆贺时,曹丕严厉地斥责郭淮说:“昔日大禹在涂山召会诸侯,防风来晚了,结果被处以死刑。而今普天同庆,你却来迟,为什么?”郭淮答道:“我听说五帝首先用德来开导臣民。夏后时期朝政衰败,才开始使用刑罚。而今我生逢唐虞盛世,因此知道自己不会遭受防风那样的杀戮。”曹丕听了很高兴,升任郭淮为领雍州刺史,封为射阳亭侯,五年后授以实职。每当羌、胡有人来降,郭淮总是让人询问他们亲戚的情况,比如男女多少、年岁长幼等。等见到他们,已略知他们的心意,因此询问得十分细致周到,人们都称他为神明的官吏。
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出兵斜谷,在兰坑处屯田。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占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动臣民和胡人,这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患。”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司马懿同意这种观点,于是让郭淮屯兵北原。军营四周的壕沟垣墙还没修好,蜀军已大批涌来,郭淮奋力迎击。过了几天,诸葛亮率大军西行。众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只有郭淮一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一定会进攻阳遂。那天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为城中有防备,所以诸葛亮的谋算没有成功。
嘉平二年(250),皇帝下诏:“以前在汉川战役中,全军差点覆没。郭淮临危不惧,军功记在史策。在关西三十多年,对外征讨敌寇,对内安抚臣民。功绩卓著,我特别嘉赏他,任郭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原来的持节、都督等官职不变。”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首难难:发难,起义
B.自矜功伐矜:夸耀
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师:学习
D.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罪:罪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则思正身以黜恶
C.五年卒亡其国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岂不谬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小题3: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然羽非有尺寸
B.放逐义帝而自立
C.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D.尚不觉寐而不自责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项王自度不能脱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罪,过错的意思
小题1:A.均为连词,译为“虽然”。B.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介词,译为“凭借”;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动词,译为“行”。C.五年卒亡其国:代词,作定语,译为“他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译为“那些”。D.岂不谬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小题1:A.尺寸,在文中是数量极少的意思,现在是长度或分寸的意思。B.放逐义帝而自立,在文中是自立为王的意思;现在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生活。C.经营,在文中是管理的意思,现在是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小题1:C为宾语前置。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背:背离。指放弃),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矜:自负,自夸。伐: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谓:以为),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营:谋划,治理),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亡:使……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乃:副词,竟然。引: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